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变异性分析 | 第15-34页 |
2.1 沥青性能变异性分析 | 第15-18页 |
2.1.1 沥青变异性分析 | 第15-17页 |
2.1.2 沥青变异性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2 集料变异性分析 | 第18-31页 |
2.2.1 集料级配变异性及其对混合料级配的影响 | 第18-23页 |
2.2.2 集料比重、吸水率变异性 | 第23页 |
2.2.3 集料压碎值随温度变化的变异性 | 第23-25页 |
2.2.4 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的变异性 | 第25页 |
2.2.5 集料含泥量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 第25-28页 |
2.2.6 集料取样位置对其技术指标的影响 | 第28-31页 |
2.3 矿粉质量变异性分析 | 第31-32页 |
2.3.1 矿粉细度变异性及其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 第31页 |
2.3.2 矿粉用量变异性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变异性 | 第34-49页 |
3.1 油石比的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34-37页 |
3.1.1 取样方法的影响 | 第34页 |
3.1.2 测试方法的影响 | 第34-36页 |
3.1.3 矿料级配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 油石比变异分析模型 | 第37-41页 |
3.2.1 新陈代谢GM(1,1)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3.2.2 新陈代谢GM(1,1)模型的应用 | 第40-41页 |
3.3 矿料级配变异性及影响因素 | 第41-44页 |
3.3.1 集料级配及规格的影响 | 第42页 |
3.3.2 冷料仓流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3 拌合楼计量精度及筛孔尺寸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考虑变异性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44-47页 |
3.4.1 矿料级配变异性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2 考虑级配变异性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46页 |
3.4.3 考虑空隙率变异性的马歇尔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46-47页 |
3.5 沥青混合料出场温度变异性的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沥青路面压实成型质量变异性 | 第49-60页 |
4.1 沥青路面压实度变异性及影响因素 | 第49-57页 |
4.1.1 压实度变异性 | 第49页 |
4.1.2 压实度变异性影响因素 | 第49-57页 |
4.2 沥青路面平整度变异性及影响因素 | 第57-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控制技术 | 第60-96页 |
5.1 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变异性控制技术 | 第60-76页 |
5.1.1 沥青质量主要控制措施 | 第60-69页 |
5.1.2 集料加工控制技术 | 第69-76页 |
5.2 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控制措施 | 第76-77页 |
5.3 沥青路面压实成型质量变异性控制技术 | 第77-95页 |
5.3.1 沥青混合料运输、摊铺及碾压 | 第77-81页 |
5.3.2 智能压实技术 | 第81页 |
5.3.3 防离析技术 | 第81-83页 |
5.3.4 信息化监控技术 | 第83-84页 |
5.3.5 施工温度监控措施 | 第84-92页 |
5.3.6 其他控制措施 | 第92-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 第96-9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