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1 SNARC效应研究历史 | 第10-11页 |
1.2 SNARC效应的产生机制 | 第11-13页 |
1.3 SNARC效应研究聚焦 | 第13-15页 |
1.4 汉语双字词SNARC效应存在性论证 | 第15-16页 |
2.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16-18页 |
2.2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3.研究一 汉语双字词SNARC效应存在性探究 | 第19-23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1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3.2.1 实验设计与材料 | 第19-20页 |
3.2.2 被试 | 第20页 |
3.2.3 刺激与实验仪器 | 第20页 |
3.2.4 实验程序 | 第20-21页 |
3.2.5 指导语 | 第21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1-23页 |
4.研究二 汉语双字词SNARC效应学习机制(语言习惯)研究 | 第23-27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2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4.2.1 实验设计与材料 | 第23-24页 |
4.2.2 被试 | 第24页 |
4.2.3 刺激与实验仪器 | 第24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24-25页 |
4.2.5 指导语 | 第25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27页 |
5.研究三 序列性信息和语义性信息对SNARC效应的诱发作用研究 | 第27-31页 |
5.1 预实验 | 第27页 |
5.2 实验目的 | 第27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5.3.1 实验设计与材料 | 第27-28页 |
5.3.2 被试 | 第28页 |
5.3.3 刺激与实验仪器 | 第28页 |
5.3.4 实验程序 | 第28-29页 |
5.3.5 指导语 | 第29-30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1页 |
5.4.1 学习部分 | 第30页 |
5.4.2 前测与后测部分 | 第30-31页 |
6.研究一至研究三部分综合讨论及数据再分析 | 第31-34页 |
6.1 研究一半SNARC效应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32-33页 |
6.2 研究二半SNARC效应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33页 |
6.3 研究三半SNARC效应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33-34页 |
7.研究四 汉语双字词半SNARC效应诱发机制研究 | 第34-37页 |
7.1 实验目的 | 第34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7.2.1 实验设计与材料 | 第34页 |
7.2.2 被试 | 第34页 |
7.2.3 刺激与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7.2.4 实验程序 | 第35页 |
7.2.5 指导语 | 第35页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37页 |
8.研究五 呈现方式对汉语双字词半SNARC效应影响研究 | 第37-40页 |
8.1 实验目的 | 第37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8.2.1 实验设计与材料 | 第37页 |
8.2.2 被试 | 第37-38页 |
8.2.3 刺激与实验仪器 | 第38页 |
8.2.4 实验程序 | 第38页 |
8.2.5 指导语 | 第38页 |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0页 |
9.总讨论 | 第40-41页 |
10.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附录 研究三实验用汉语四字词汇筛选材料及结果 | 第4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