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3页 |
1.1 恶性肿瘤微环境的特点 | 第8-10页 |
1.2 药物抗肿瘤机制 | 第10-15页 |
1.2.1 血管阻断剂Combretastatin A4(CA4) | 第10-14页 |
1.2.2 顺铂(Cisplatin,CDDP) | 第14-15页 |
1.3 体内凝血机制概述 | 第15-18页 |
1.3.1 凝血机制 | 第15-16页 |
1.3.2 凝血因子FXIII | 第16-18页 |
1.4 靶向抗肿瘤策略概述 | 第18-21页 |
1.4.1 靶向抗肿瘤纳米载体 | 第18-19页 |
1.4.2 放大肿瘤靶向 | 第19-21页 |
1.5 本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基于血管阻断剂与聚谷氨酸的自放大肿瘤靶向纳米体系的合成 | 第23-36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30页 |
2.2.1 材料 | 第24页 |
2.2.2 仪器 | 第24页 |
2.2.3 聚谷氨酸PLG160的合成 | 第24-26页 |
2.2.4 PLG160-g-mPEG5000-6/ MAL-PEG5000-2(PP)的合成 | 第26-27页 |
2.2.5 PP交联顺铂的胶束的制备(PPP) | 第27页 |
2.2.6 合成基本材料PLG160-g-mPEG5000-6/ MAL-PEG5000-2/CA450(PPC) | 第27-28页 |
2.2.7 在基本材料表面上修饰多肽(PPCA) | 第28-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2.3.1 聚谷氨酸PLG160的表征 | 第30页 |
2.3.2 PLG160-g-mPEG5000-6/ MAL-PEG5000-2(PP)的表征 | 第30-31页 |
2.3.3 PP交联顺铂的胶束(PPP)的表征 | 第31页 |
2.3.4 表征基本材料PLG160-g-mPEG5000-6/ MAL-PEG5000-2/CA450(PPC) | 第31-33页 |
2.3.5 在基本材料表面上修饰多肽(PPCA)后的表征 | 第33-34页 |
2.3.6 在基本材料表面上修饰顺铂和多肽(PPCPA)后的表征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于血管阻断剂与聚谷氨酸的自放大肿瘤靶向纳米体系的体外评价 | 第36-42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3.2.1 材料 | 第36页 |
3.2.2 仪器 | 第36页 |
3.2.3 纳米胶束的粒径测试 | 第36-37页 |
3.2.4 纳米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体外释放 | 第37页 |
3.2.5 纳米药物的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0页 |
3.3.1 纳米胶束的粒径表征 | 第38-39页 |
3.3.2 纳米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体外释放情况分析 | 第39-40页 |
3.3.3 纳米药物的体外细胞毒性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基于血管阻断剂与聚谷氨酸的自放大肿瘤靶向纳米体系的体内评价 | 第42-50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4.2.1 准备工作 | 第42页 |
4.2.2 对比PPCPA与PPCPA-N两组纳米药物的抑瘤效果 | 第42-43页 |
4.2.3 对比PPCA与PPCA-N两组纳米药物的抑瘤效果 | 第43页 |
4.2.4 对比PPCA与PPCA-N两组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分布 | 第43页 |
4.2.5 组织切片的H&E染色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4.3.1 PPCPA与PPCPA-N两组纳米药物的抑瘤效果分析 | 第44-45页 |
4.3.2 PPCA与PPCA-N两组纳米药物的抑瘤效果分析 | 第45-46页 |
4.3.3 PPCA与PPCA-N两组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分布结果 | 第46-47页 |
4.3.4 组织切片的H&E染色分析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0-51页 |
5.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