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医疗建筑和保健建筑论文

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医疗保健建筑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2-13页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第13-15页
        1.2.1 研究内容第13页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5-17页
        1.3.1 居家养老模式的含义与特征第15-16页
        1.3.2 社区与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含义第16-17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7-21页
        1.4.1 国外研究综述第17-19页
        1.4.2 国内研究综述第19-21页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第21-22页
    1.6 课题研究的框架第22-23页
第二章 传统老年医疗建筑与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第23-44页
    2.1 国外发达国家老年医疗保健建筑的发展第23-28页
        2.1.1 欧美国家老年医疗保健建筑的发展与经验第23-26页
        2.1.2 日本老年医疗保健建筑的发展与经验第26-28页
        2.1.3 国外老年医疗保健建筑的经验总结第28页
    2.2 我国老年医疗保健建筑的类型与现状第28-35页
        2.2.1 老年病医院发展现状第29-31页
        2.2.2 老年护理中心发展现状第31-33页
        2.2.3 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现状第33-35页
    2.3 国内外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发展综述第35-41页
        2.3.1 国外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与经验第35-38页
        2.3.2 我国养老医疗保健服务的现状及不足第38-41页
    2.4 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第41-44页
        2.4.1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第41-42页
        2.4.2 居家养老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第42-44页
第三章 居家养老社区医疗保健机构服务内容与运营模式第44-53页
    3.1 社区养老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创新第44-46页
        3.1.1 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保健服务单元第44-45页
        3.1.2 建设独立的、专业化的社区老年医疗保健中心第45-46页
    3.2 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医疗保健中心功能定位第46-49页
        3.2.1 预防保健服务第47页
        3.2.2 诊断治疗服务第47-48页
        3.2.3 康复护理服务第48-49页
        3.2.4 助医照料服务第49页
    3.3 适应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医疗保健中心运营模式分析第49-53页
        3.3.1 “连锁运营”模式第49-50页
        3.3.2 “蓝卡”模式第50-51页
        3.3.3 “PPP”模式第51-53页
第四章 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医疗保健建筑设计要点研究第53-75页
    4.1 规模分析第53-59页
        4.1.1 服务人口规模分析第53-55页
        4.1.2 功能框架第55-56页
        4.1.3 全科诊室与中医诊室配置第56页
        4.1.4 康复护理床位配置第56-57页
        4.1.5 建筑面积分析第57-59页
        4.1.6 建筑层数分析第59页
    4.2 平面功能设计第59-66页
        4.2.1 空间组织第59-60页
        4.2.2 功能流线组织第60-62页
        4.2.3 功能布置第62-66页
    4.3 使用空间设计第66-71页
        4.3.1 诊疗单元空间第66-69页
        4.3.2 康复病房空间第69-70页
        4.3.3 候诊空间第70-71页
    4.4 内部环境设计第71-75页
        4.4.1 声环境设计第71-72页
        4.4.2 光环境设计第72-73页
        4.4.3 色彩环境针设计第73页
        4.4.4 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第73-75页
第五章 “AWZH全生活社区”健康管理中心设计实例分析第75-83页
    5.1 项目概况第75-76页
    5.2 功能定位第76-77页
    5.3 运营管理情况第77-78页
    5.4 建筑规模第78-79页
    5.5 建筑平面设计第79-81页
        5.5.1 平面布局第79页
        5.5.2 功能流线与功能分区第79-81页
    5.6 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第81-83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83-85页
    6.1 结论第83-84页
    6.2 展望与建议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作者简介第88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对脂多糖刺激后血小板α颗粒释放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
下一篇:稽留流产患者aCL和anti-β2GPI CLIA法的检测和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