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21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5-20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20-21页 |
一、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 第21-44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21-23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1.1.2 手术方式 | 第21-22页 |
1.1.3 病理诊断 | 第22页 |
1.1.4 统计学处理 | 第22-23页 |
1.2 结果 | 第23-35页 |
1.2.1 2013-2015 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构成比 | 第23页 |
1.2.2 1587 例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 第23-25页 |
1.2.3 1587 例PTMC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 | 第25页 |
1.2.4 患者性别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 第25-26页 |
1.2.5 不同年龄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 第26-27页 |
1.2.6 肿瘤直径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 第27-30页 |
1.2.7 肿瘤位置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 第30-32页 |
1.2.8 桥本甲状腺炎、病理亚型、侵出腺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 第32-33页 |
1.2.9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1.2.10 侧颈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1.3 讨论 | 第35-42页 |
1.3.1 PTMC淋巴结转移情况 | 第36页 |
1.3.2 影响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 第36-40页 |
1.3.2.1 性别 | 第36-37页 |
1.3.2.2 确诊年龄 | 第37页 |
1.3.2.3 肿瘤直径 | 第37-38页 |
1.3.2.4 肿瘤位置 | 第38-39页 |
1.3.2.5 桥本甲状腺炎 | 第39页 |
1.3.2.6 病理亚型 | 第39页 |
1.3.2.7 侵出腺叶 | 第39-40页 |
1.3.2.8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 第40页 |
1.3.3 PTMC淋巴结处理方式 | 第40-42页 |
1.3.3.1 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第40-41页 |
1.3.3.2 预防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 第41-42页 |
1.3.3.3 治疗性淋巴结清扫 | 第42页 |
1.3.4 颈淋巴结处理必要性 | 第42页 |
1.4 小结 | 第42-44页 |
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BRAF~(V600E)突变情况分析 | 第44-55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44-48页 |
2.1.1 临床资料 | 第44页 |
2.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2.1.4.1 标本的收集、处理 | 第45页 |
2.1.4.2 DNA提取 | 第45-46页 |
2.1.4.3 DNA的定量与鉴定 | 第46-47页 |
2.1.4.4 PCR扩增DNA片段 | 第47页 |
2.1.5 PCR产物测序及结果判断 | 第47-48页 |
2.1.6 统计学处理 | 第48页 |
2.2 结果 | 第48-51页 |
2.2.1 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 第48页 |
2.2.2 BRAF~(V600E)突变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2.2.3 PTMC患者BRAF~(V600E)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 第49-50页 |
2.2.4 BRAF~(V600E)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50-51页 |
2.3 讨论 | 第51-54页 |
2.3.1 甲状腺癌组织中BRAF测序结果 | 第51-52页 |
2.3.2 PTMC患者BRAF~(V600E)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第52页 |
2.3.3 BRAF~(V600E)突变的临床指导意义 | 第52-54页 |
2.3.3.1 BRAF~(V600E)突变的辅助诊断价值 | 第52-53页 |
2.3.3.2 BRAF~(V600E)突变指导临床治疗 | 第53页 |
2.3.3.3 判断预后 | 第53-54页 |
2.3.3.4 以BRAF为靶点的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 第54页 |
2.4 小结 | 第54-55页 |
三、甲状腺癌乳头状癌中M2型丙酮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A的表达 | 第55-67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55-61页 |
3.1.1 临床资料 | 第55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55页 |
3.1.3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55-56页 |
3.1.3.1 RNA提取及逆转录主要试剂 | 第55页 |
3.1.3.2 Real-time PCR主要试剂 | 第55-56页 |
3.1.3.3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 第56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56-60页 |
3.1.4.1 Real-time PCR | 第56-59页 |
3.1.4.2 免疫组化 | 第59-60页 |
3.1.4.3 免疫组化结果的评定标准 | 第60页 |
3.1.5 统计学分析 | 第60-61页 |
3.2 结果 | 第61-64页 |
3.2.1 PKM2和LDHA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第61-62页 |
3.2.2 PKM2和LDHA蛋白在PT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第62-63页 |
3.2.3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KM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第63-64页 |
3.3 讨论 | 第64-66页 |
3.4 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9-80页 |
综述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80-89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个人简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