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论文

支持循环经济的制度设计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第9-10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页
     ·研究目的第9-10页
   ·理论基础第10-11页
     ·交易费用理论第10页
     ·产权理论第10-11页
   ·文献综述第11-14页
     ·国外循环经济制度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国内循环经济制度研究现状第12-13页
     ·小结第13-14页
   ·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4页
     ·研究思路、内容第14-15页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15-16页
第二章 制度在促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第16-22页
   ·制度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方式第16-18页
     ·制度与循环经济参与主体第16-17页
     ·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参与主体第17页
     ·循环经济参与主体中介作用第17-18页
   ·循环经济参与主体第18-19页
     ·循环经济参与主体分类第18-19页
     ·循环经济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第19页
   ·制度在循环经济参与主体中的作用第19-22页
     ·制度在政府层面作用第19-20页
     ·制度在企业层面作用第20页
     ·制度在公众层面作用第20-22页
第三章 政府层面制度与循环经济第22-34页
   ·政府参与循环经济分析第22-26页
     ·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根源第22页
     ·政府解决循环经济市场失灵的制度设计第22-26页
   ·政府通过法律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第26-28页
     ·发达国家经验借鉴第26-27页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实践第27-28页
   ·政府通过环境资源核算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第28-29页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第28-29页
     ·绿色会计制度第29页
   ·政府通过排污收费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第29-30页
     ·以环境质量为依据的排污收费制度第29-30页
     ·以环境标准为依据的排污收费制度第30页
   ·政府通过排污权交易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第30-32页
     ·排污权交易实施过程第31页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微观效应第31-32页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宏观效应第32页
   ·总结第32-34页
第四章 企业层面制度与循环经济第34-43页
   ·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分析第34-38页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障碍第34-36页
     ·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设计第36-38页
   ·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自愿性环境协议制度第38-39页
     ·自愿性环境协议制度实施方式第38-39页
     ·自愿性环境协议制度效果第39页
   ·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标志制度第39-40页
     ·绿色食品标志第39-40页
     ·节能标志第40页
   ·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制度第40-41页
     ·绿色信贷制度第40-41页
     ·绿色证券制度第41页
   ·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税制度第41-42页
     ·资源税激励效应第41-42页
     ·资源税转嫁效应第42页
   ·总结第42-43页
第五章 公众层面制度与循环经济第43-53页
   ·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分析第43-47页
     ·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模型分析第43-45页
     ·引导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制度设计第45-47页
   ·引导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财政补贴制度第47-48页
     ·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制度第47页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财政补贴制度第47-48页
     ·家电以旧换新财政补贴制度第48页
   ·引导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制度第48-49页
     ·绿色宣传教育第49页
     ·环境道德教育第49页
   ·引导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消费者责任制度第49-50页
     ·收费制度第49-50页
     ·押金-退款制度第50页
   ·引导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参与制度第50-52页
     ·非政府组织参与制度第50-51页
     ·经验借签——重庆地票制度第51-52页
   ·总结第52-53页
第六章 对策、结论与展望第53-56页
   ·对策第53-54页
   ·结论第54-55页
   ·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
下一篇:我国总资本收益率的测算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