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植物辅抑制因子TPL/TPR蛋白结构与EAR基序相互作用分子机理研究

致谢第4-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30页
    1.1 辅抑制因子家族Gro/TLE及其生物学功能第13-16页
        1.1.1 Gro/TLE的结构基础第13-14页
        1.1.2 Gro/TLE蛋白功能多样性第14-15页
        1.1.3 Gro/TLE介导蛋白抑制机理第15-16页
    1.2 Gro/TLE蛋白家族成员第16-17页
    1.3 Gro/TLE蛋白三维结构的研究第17-19页
        1.3.1 人的TLE1 N末端结构域的结构第17-18页
        1.3.2 酵母Tup1 Q结构域的结构第18-19页
    1.4 植物Gro/TLE家族蛋白转录辅抑制因子第19-21页
    1.5 植物转录抑制因子TPL/TPR蛋白第21-24页
        1.5.1 植物胚胎顶端细胞命运决定第21-22页
        1.5.2 TPL/TPR蛋白参与植物信号通路第22-24页
            1.5.2.1 茉莉酮酯酸信号通路中接头蛋白NINJA第22-23页
            1.5.2.2 植物生长激素信号通路中的IAA抑制蛋白第23页
            1.5.2.3 独脚金内酯信号通路中的D53抑制蛋白第23-24页
    1.6 植物中的EAR基序介导的转录抑制第24-25页
    1.7 TPL/TPR蛋白在多种生物途径中作为通用辅抑制因子第25-30页
        1.7.1 TPL/TPR蛋白在植物发育程序中作为辅抑制因子第26-27页
        1.7.2 TPL/TPR蛋白在植物激素反应中作为辅抑制因子第27页
        1.7.3 TPL/TPR蛋白在花转变过程中作用第27-30页
第二章 试验方法和材料第30-46页
    2.1 实验材料第30-35页
        2.1.1 材料和试剂第30-35页
            2.1.1.1 常用培养基,菌株和细胞第30页
            2.1.1.2 药品与试剂第30-31页
            2.1.1.3 晶体结晶常用试剂盒第31-32页
            2.1.1.4 蛋白表达纯化常用储液与缓冲液第32-33页
                2.1.1.4.1 常用的储液第32页
                2.1.1.4.2 常用的缓冲液第32-33页
                2.1.1.4.3 抗生素的配制第33页
                2.1.1.4.4 IPTG的配制第33页
            2.1.1.5 常用仪器与设备第33-35页
    2.2 实验方法第35-46页
        2.2.1 TPL/TPR基因克隆的构建第35-36页
        2.2.2 TPL/TPR基因的定点突变第36页
        2.2.3 小量表达第36-37页
        2.2.4 beads binding鉴定蛋白表达量第37页
        2.2.5 蛋白大量培养第37-38页
        2.2.6 细菌高压破碎第38页
        2.2.7 Ni-NTA亲和层析柱的处理第38-39页
        2.2.8 样品上Ni-NTA和FPLC洗脱第39页
        2.2.9 酶切,透析第39-40页
        2.2.10 凝胶层析第40页
        2.2.11 硒代甲硫氨酸蛋白的表达第40-41页
        2.2.12 蛋白结晶第41-42页
        2.2.13 数据收集和结构的解析第42-43页
        2.2.14 Alpha Screen功能性实验第43-44页
        2.2.15 哺乳动物双杂交实验第44页
        2.2.16 动态光散射实验(DLS)第44-45页
        2.2.17 Thermal shift assay(TSA)第45-46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6-97页
    3.1 TPL/TPR蛋白质初步研究第46-51页
        3.1.1 TPL/TPR蛋白质基本构成第46页
        3.1.2 EAR基序结合TPL/TPR蛋白质N莫端结构域(NTD)第46-50页
        3.1.3 TPL/TPR N末端保守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第50-51页
    3.2 TPL/TPR TPD同源蛋白的表达,纯化与结晶第51-58页
        3.2.1 TPL/TPR TPD结构域表达筛选(Beads binding)第51-52页
        3.2.2 TPL/TPR TPD蛋白大量表达纯化第52-56页
        3.2.3 TPL/TPR TPD蛋白结晶实验第56-58页
    3.3 OsTPR2 TPD Apo以及其复合物晶体结构解析第58-69页
        3.3.1 Apo OsTPR TPD是一个延伸状四聚体结构第58-64页
            3.3.1.1 Apo OsTPR2 TPD四聚体蛋白结构第58-61页
            3.3.1.2 OsTPR2 TPD四聚体结构鉴定以及结构确认第61-62页
            3.3.1.3 对比OsTPR2 TPD蛋白分子内不同单体结构第62-63页
            3.3.1.4 确定OsTPR2 TPD蛋白分子锌离子第63页
            3.3.1.5 OsTPR2 TPD蛋白结构中的锌指结构第63-64页
        3.3.2 NINJA多肽结合CTLH基序口袋第64-66页
            3.3.2.1 OsTPR2 TPD蛋白与NINJA多肽复合物结构第64-65页
            3.3.2.2 Apo OsTPR2 TPD与NINJA多肽复合物三维结构对比第65-66页
            3.3.2.3 NINJA多肽结合到Os TPR2 TPD蛋白疏水口袋第66页
        3.3.3 OsTPR2 TPD蛋白与IAA10、IAA1多肽复合物结构解析揭示EAR基序结合保守性第66-69页
    3.4 OsTPR2 TPD蛋白关键氨基酸突变分析研究第69-71页
    3.5 EAR基序序列不同与TPD蛋白亲和力存在着差异第71-73页
    3.6 抑制因子不同聚集状态影响与TPD蛋白亲和力第73-74页
    3.7 独角金内酯信号通路中的抑制因子D53蛋白第74-78页
        3.7.1 D53蛋白结构组成第74-75页
        3.7.2 保守EAR基序与辅抑制因子OsTPR2 TPD相互作用第75-78页
    3.8 D53多肽与TPD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第78-80页
    3.9 单独位点1或位点2氨基酸残基突变都不能消除TPD蛋白与D53多肽相互作用第80-84页
    3.10 TPD蛋白与D53多肽作用界面1和 2 同时突变,作用消失第84-86页
    3.11 D53多肽丙氨酸诱变筛选第86-87页
    3.12 D53多肽介导TPD蛋白四聚体相互作用第87-91页
    3.13 TPD蛋白分子间相互作用模式的确认解释了TPL/TPR(N176H)显隐性外显型第91-93页
        3.13.1 TPL/TPR(N176H)表达纯化过程中产生聚集第91-92页
        3.13.2 TPL/TPR(N176H)蛋白聚集是由四聚体相互作用导致第92-93页
    3.14 TPL/TPR与核小体存在相互作用第93-95页
    3.15 D53多肽能够稳定TPD与核小体的相互作用第95-97页
四 结论与讨论第97-104页
    4.1 结论第97-100页
    4.2 讨论第100-104页
        4.2.1 辅抑制因子TPL/TPR与LxLxL类型EAR基序结合一般机制第100-101页
        4.2.2 为我们了解果蝇和人类Gro/TLE辅抑制因子蛋白N末端相互作用提供分子基础第101页
        4.2.3 辅抑制因子在信号通路中的中心地位第101-102页
        4.2.4 D53是单子叶植物中双向亲和EAR基序第102-103页
        4.2.5 D53多肽诱导OsTPR2 TPD更高层次的聚集第103页
        4.2.6 TPR2 TPD与核小体的组蛋白H3,H4存在相互作用第103页
        4.2.7 D53多肽稳定OsTPR2 TPD与核小体的相互作用第103-104页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第104-105页
蛋白数据库入口PDB号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附录第110-120页
    附表一 TPR2 TPD蛋白晶体的X-ray diffraction以及Refinement数据第110-111页
    附表二 OsTPR2 TPD与NINJA,IAA10,IAA1蛋白复合物结构的晶体衍射以及Refinement数据第111-112页
    附表三 OsTPR2 TPD WT及位点突变蛋白与D53多肽蛋白复合物结构的晶体衍射以及Refinement数据第112-113页
    附录四 11个EAR基序相对WT NINJA多肽的亲和力第113-114页
    附录五 IAA10多肽氨基酸突变对亲和力的影响第114-115页
    附录六 D53多肽丙氨酸诱变多肽相对WT D53多肽的亲和力第115-116页
    附录七 用于蛋白表达和纯化的TPL/TPR TPD同源基因氨基酸序列第116-120页
作者简历第120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动点集为CP(4)×HP(2n+1)的对合
下一篇:NLRP3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与2型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