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1页 |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17-2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7-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2 选题研究述评 | 第22-37页 |
1.2.1 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1.2.2 研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 | 第24-36页 |
1.2.3 研究综述总结 | 第36-37页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本选题的创新点 | 第37-38页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7页 |
1.3.2 本选题的创新点 | 第37-38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8-4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9-41页 |
第2章 中外文化制度的概况及其借鉴 | 第41-69页 |
2.1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制度 | 第41-52页 |
2.1.1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思想 | 第41-44页 |
2.1.2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制度概况 | 第44-48页 |
2.1.3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制度的特点 | 第48-52页 |
2.2 鸦片战争到1949年期间的中国文化发展制度 | 第52-57页 |
2.2.1 鸦片战争到1949年期间的中国文化发展制度概况 | 第53-55页 |
2.2.2 鸦片战争到1949年期间的中国文化发展制度的特点 | 第55-57页 |
2.3 当代西方文化发展制度概况 | 第57-69页 |
2.3.1 美国文化发展制度概况 | 第58-61页 |
2.3.2 日本文化发展制度概况 | 第61-64页 |
2.3.3 法国文化发展制度概况 | 第64-69页 |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化发展制度思想 | 第69-88页 |
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发展制度思想 | 第69-77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70-74页 |
3.1.2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发展制度思想的特征 | 第74-75页 |
3.1.3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发展制度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75-77页 |
3.2 列宁的文化发展制度思想 | 第77-88页 |
3.2.1 列宁文化发展制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77-82页 |
3.2.2 列宁文化发展制度思想的特征 | 第82-84页 |
3.2.3 列宁文化发展制度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84-88页 |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制度的建立 | 第88-134页 |
4.1 广泛参与型的文化发展主体制度 | 第88-95页 |
4.1.1 广泛参与型文化发展主体制度的建立历程 | 第88-92页 |
4.1.2 文化发展主体制度的特点 | 第92-93页 |
4.1.3 广泛参与型的文化发展主体制度的意义 | 第93-94页 |
4.1.4 广泛参与型的文化发展主体制度的作用 | 第94-95页 |
4.2 一导多元型的文化思想发展制度 | 第95-108页 |
4.2.1 一导多元型的文化思想发展制度的建立历程 | 第95-103页 |
4.2.2 一导多元型的文化思想发展制度的特点 | 第103-106页 |
4.2.3 一导多元型的文化思想发展制度的意义 | 第106-107页 |
4.2.4 一导多元型的文化思想发展制度的作用 | 第107-108页 |
4.3 市场导向型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度 | 第108-118页 |
4.3.1 市场导向型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度的建立历程 | 第108-112页 |
4.3.2 市场导向型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度的特点 | 第112-113页 |
4.3.3 市场导向型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度的意义 | 第113-117页 |
4.3.4 市场导向型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度的作用 | 第117-118页 |
4.4 公益导向型的文化事业发展制度 | 第118-126页 |
4.4.0 公益导向型的文化事业发展制度的建立历程 | 第119-122页 |
4.4.1 公益导向型的文化事业发展制度的特点 | 第122-124页 |
4.4.2 公益导向型的文化事业发展制度的意义 | 第124-125页 |
4.4.3 公益导向型的文化事业发展制度的作用 | 第125-126页 |
4.5 自立主导型的文化发展开放制度 | 第126-134页 |
4.5.1 自立主导型的文化发展开放制度的建立历程 | 第127-130页 |
4.5.2 自立主导型的文化发展开放制度的特点 | 第130-131页 |
4.5.3 自立主导型的文化发展开放制度的意义 | 第131-132页 |
4.5.4 自立主导型的文化发展开放制度的作用 | 第132-134页 |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划制度 | 第134-159页 |
5.1 文化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134-142页 |
5.1.1 文化多样互补论 | 第134-136页 |
5.1.2 文化发展系统论 | 第136-137页 |
5.1.3 文化生态学理论 | 第137-140页 |
5.1.4 马克思主义自觉规划理论 | 第140-142页 |
5.2 文化发展规划原则 | 第142-152页 |
5.2.1 全面性和整体性原则 | 第142-145页 |
5.2.2 统筹性和层次性原则 | 第145-147页 |
5.2.3 可持续性原则 | 第147-149页 |
5.2.4 公众参与原则 | 第149-150页 |
5.2.5 安全规划原则 | 第150-152页 |
5.3 文化发展规划具体制度的改革 | 第152-159页 |
5.3.1 调查研究制度 | 第152-155页 |
5.3.2 专家论证制度 | 第155-157页 |
5.3.3 发展试点制度 | 第157-159页 |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评估制度 | 第159-188页 |
6.1 文化发展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159-163页 |
6.1.1 全面发展理论 | 第159-161页 |
6.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162页 |
6.1.3 生活质量理论 | 第162-163页 |
6.1.4 和谐发展理论 | 第163页 |
6.2 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163-167页 |
6.2.1 评估指标系统化原则 | 第164页 |
6.2.2 评估指标科学性原则 | 第164-165页 |
6.2.3 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 | 第165-166页 |
6.2.4 双向指标相结合原则 | 第166页 |
6.2.5 评估主体多样化原则 | 第166-167页 |
6.3 公共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67-175页 |
6.3.1 公共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的选取 | 第168-169页 |
6.3.2 公共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二级指标的选取 | 第169-170页 |
6.3.3 公共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三级指标的选取 | 第170-175页 |
6.4 文化发展评估具体制度的改革 | 第175-188页 |
6.4.1 可行性评估制度 | 第175-185页 |
6.4.2 阶段性评估制度 | 第185-186页 |
6.4.3 成果检验验收制度 | 第186-188页 |
第7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反馈制度 | 第188-211页 |
7.1 文化发展反馈的理论基础 | 第188-199页 |
7.1.1 受众理论 | 第188-190页 |
7.1.2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 | 第190-192页 |
7.1.3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 | 第192-195页 |
7.1.4 系统学控制理论 | 第195-196页 |
7.1.5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 第196-198页 |
7.1.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 第198-199页 |
7.2 文化发展反馈原则 | 第199-201页 |
7.2.1 及时反馈原则 | 第199-200页 |
7.2.2 双向反馈原则 | 第200页 |
7.2.3 动态反馈原则 | 第200-201页 |
7.3 文化发展反馈具体制度的改革 | 第201-211页 |
7.3.1 三重双向反馈制度 | 第201-204页 |
7.3.2 文化意见领袖联络机制 | 第204-209页 |
7.3.3 完善文化信息双向交流制度 | 第209-211页 |
第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保障制度 | 第211-243页 |
8.1 文化发展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11-216页 |
8.1.1 文化冲突理论 | 第211-212页 |
8.1.2 文化安全理论 | 第212-214页 |
8.1.3 文化主权理论 | 第214-215页 |
8.1.4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 第215-216页 |
8.2 文化发展保障原则 | 第216-221页 |
8.2.1 公平与正义相结合原则 | 第217-219页 |
8.2.2 物质层面保护与精神层面保护相结合原则 | 第219页 |
8.2.3 文化保障与其他保障相结合原则 | 第219-220页 |
8.2.4 党的保障与其他保障相结合原则 | 第220-221页 |
8.3 文化发展保障具体制度的改革 | 第221-243页 |
8.3.1 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 第221-226页 |
8.3.2 文化生态安全保障制度 | 第226-227页 |
8.3.3 意识形态安全保护制度 | 第227-230页 |
8.3.4 少数民族文化特别保障制度 | 第230-235页 |
8.3.5 文化立法保障相关制度 | 第235-243页 |
第9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促进制度 | 第243-265页 |
9.1 文化促进的理论基础 | 第243-248页 |
9.1.1 文化软实力理论 | 第243-244页 |
9.1.2 协同发展理论 | 第244-245页 |
9.1.3 协调发展理论 | 第245-247页 |
9.1.4 以人为本理论 | 第247-248页 |
9.2 文化发展促进原则 | 第248-251页 |
9.2.1 促进与促稳相结合原则 | 第248-249页 |
9.2.2 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 | 第249-251页 |
9.3 文化发展促进制度的改革 | 第251-265页 |
9.3.1 小微文化企业培育制度 | 第251-253页 |
9.3.2 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制度 | 第253-256页 |
9.3.3 国家文化形象工程助推制度 | 第256-259页 |
9.3.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推制度 | 第259-265页 |
致谢 | 第265-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6-273页 |
(一) 主要著作文献资料 | 第266-270页 |
(二) 主要博硕学位论文资料 | 第270页 |
(三) 主要期刊论文资料 | 第270-272页 |
(四) 主要报纸 | 第272页 |
(五) 主要网络资料 | 第272-27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273-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