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前言 | 第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1 世界铁路建设的跨线水环境研究迫在眉睫 | 第14-15页 |
1.2.2 保护湖泊水资源意义重大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1 湖泊水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水质模拟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 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4.1 论文选题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 第18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1.6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20-22页 |
第2章 工程项目概况 | 第22-29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2-23页 |
2.1.1 地理位置及概况 | 第22页 |
2.1.2 气候与水文地质 | 第22-23页 |
2.2 京沪高铁阳澄湖段概况 | 第23-29页 |
2.2.1 京沪高速铁路简介 | 第23页 |
2.2.2 京沪高铁阳澄湖段施工方案 | 第23-27页 |
2.2.3 施工工序及产污环节分析 | 第27-29页 |
第3章 工程环境现状调查 | 第29-42页 |
3.1 监测方案 | 第29-30页 |
3.1.1 模拟研究的监测布点 | 第29页 |
3.1.2 监测指标 | 第29页 |
3.1.3 取样方法 | 第29页 |
3.1.4 监测频率 | 第29-30页 |
3.2 模拟研究的监测布点示意图 | 第30-31页 |
3.3 施工全过程的水质监测 | 第31-33页 |
3.4 监测分析 | 第33-42页 |
3.4.1 施工初期监测分析 | 第33-34页 |
3.4.2 施工高峰期监测分析 | 第34-36页 |
3.4.3 综合营养评价法及分析 | 第36-37页 |
3.4.4 围堰拆除前后监测分析 | 第37-42页 |
第4章 基于GIS的模型选择分析和参数修正 | 第42-55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地理可视化 | 第43-44页 |
4.2.1 空间分析计算 | 第43-44页 |
4.2.2 Local Moran's I 指数模型 | 第44页 |
4.3 基于GIS的湖底地形分析 | 第44-46页 |
4.4 湖泊进出口总水量修正 | 第46-49页 |
4.4.1 土壤水环境评估的SWAT模型的产生和发展 | 第46-47页 |
4.4.2 SWAT模型功能模块及构成 | 第47页 |
4.4.3 基于GIS的SWAT模拟流域进出水量 | 第47-49页 |
4.5 计算原理与计算结果 | 第49-51页 |
4.6 统计分析与模型校准验证 | 第51-55页 |
4.6.1 SWAT自动校准方法 | 第51页 |
4.6.2 参数种类及范围 | 第51-52页 |
4.6.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2-54页 |
4.6.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湖泊在两种施工方案下的流场数值模拟 | 第55-73页 |
5.1 数值模拟 | 第55-57页 |
5.1.1 控制方程 | 第55页 |
5.1.2 湖泊水体二维流动浅水方程 | 第55-56页 |
5.1.3 计算求解 | 第56-57页 |
5.1.4 稳定性条件 | 第57页 |
5.2 模拟计算 | 第57-63页 |
5.3 模型校准及验证 | 第63-71页 |
5.3.1 未施工原始条件下的模拟结果 | 第65-66页 |
5.3.2 围堰施工影响下的模拟结果 | 第66-69页 |
5.3.3 栈桥期间二维流场模拟结果 | 第69-71页 |
5.4 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71-73页 |
第6章 湖泊在两种施工方案下的SS浓度场数值模拟 | 第73-80页 |
6.1 阳澄湖水质数学模型 | 第73-74页 |
6.1.1 数学方程 | 第73页 |
6.1.2 求解方法 | 第73页 |
6.1.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73-74页 |
6.1.4 计算参数 | 第74页 |
6.1.5 不同工况下的浓度值设定 | 第74页 |
6.2 模型计算结果 | 第74-77页 |
6.2.1 未施工情况下模拟情况 | 第74-75页 |
6.2.2 围堰施工情况下模拟结果 | 第75-76页 |
6.2.3 栈桥施工情况下模拟结果 | 第76-77页 |
6.3 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6.4 悬浮物模型的对应施工方案比较 | 第78-80页 |
第7章 水生生物影响分析 | 第80-98页 |
7.1 水生生物监测 | 第80页 |
7.2 采样和检测方法 | 第80-81页 |
7.2.1 采样频次 | 第80-81页 |
7.2.2 采样点 | 第81页 |
7.2.3 采样方法和检测指标 | 第81页 |
7.2.4 数据分析 | 第81页 |
7.3 结果和分析 | 第81-92页 |
7.3.1 浮游植物 | 第81-85页 |
7.3.2 浮游动物 | 第85-89页 |
7.3.3 底栖动物 | 第89-92页 |
7.4 阳澄湖养殖情况 | 第92-93页 |
7.5 大闸蟹养殖环境影响调查 | 第93-95页 |
7.5.1 大闸蟹养殖区与京沪高铁的位置关系 | 第94-95页 |
7.5.2 大闸蟹的历史产量和品质调查 | 第95页 |
7.6 水生生物影响分析总结 | 第95-98页 |
7.6.1 阳澄湖水生生物种类与数量 | 第95-96页 |
7.6.2 水生生物与施工期流场、水质的关系 | 第96-97页 |
7.6.3 特征养殖物的影响分析 | 第97-9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