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2.1 普通RFID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2.2 标签移动RFID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2.3 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25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25-26页 |
1.4 论文结构和章节安排 | 第26-2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2章 RFID系统标签识别技术的简介 | 第28-45页 |
2.1 RFID系统组成 | 第28-31页 |
2.1.1 标签 | 第28-29页 |
2.1.2 标签的分类 | 第29-30页 |
2.1.3 阅读器 | 第30-31页 |
2.2 RFID系统原理 | 第31页 |
2.3 RFID通信基础 | 第31-35页 |
2.3.1 RFID系统的通信过程 | 第32页 |
2.3.2 RFID的工作频段 | 第32-33页 |
2.3.3 RFID系统常用编码 | 第33-35页 |
2.3.4 RFID系统信号调制 | 第35页 |
2.4 RFID系统的碰撞、碰撞检测和防碰撞协议 | 第35-39页 |
2.4.1 碰撞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2.4.2 标签碰撞 | 第36页 |
2.4.3 阅读器碰撞 | 第36-39页 |
2.4.4 多路访问的解决机制 | 第39页 |
2.5 RFID系统几种经典防碰撞协议介绍 | 第39-44页 |
2.5.1 基于ALOHA协议 | 第40-44页 |
2.5.2 基于树的协议 | 第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标签移动RFID系统的先来先服务策略 | 第45-61页 |
3.1 标签移动RFID系统介绍 | 第45-47页 |
3.2 随机后识别现象(RLI) | 第47-48页 |
3.3 随机后识别(RLI)现象的弱化——标签组的先来先服务机制 | 第48-60页 |
3.3.1 标签组顺序化策略 | 第49-56页 |
3.3.2 标签组的先来先服务 | 第56-59页 |
3.3.3 标签组的先来先服务策略的总结 | 第59-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先来先服务机制在标签移动RFID系统的实现 | 第61-86页 |
4.1 带有先来先服务特征的帧时隙ALHOA协议 | 第61-76页 |
4.1.1 FSA-FCFS协议设计思路 | 第61页 |
4.1.2 FSA-FCFS标签状态图 | 第61-63页 |
4.1.3 FSA-FCFS协议流程图 | 第63-65页 |
4.1.4 FSA-FCFS协议主要步骤 | 第65-67页 |
4.1.5 FSA-FCFS的仿真和分析 | 第67-76页 |
4.1.6 FSA-FCFS协议总结 | 第76页 |
4.2 带有先来先服务特征的EPC C1G2协议 | 第76-85页 |
4.2.1 EPC-FCFS协议主要步骤 | 第77-79页 |
4.2.2 EPC-FCFS的仿真和分析 | 第79-85页 |
4.2.3 EPC-FCFS协议总结 | 第8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标签识别技术 | 第86-129页 |
5.1 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介绍 | 第86-89页 |
5.2 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的标签多次识别问题 | 第89-90页 |
5.3 尾码控制标签多次识别机制 | 第90-96页 |
5.4 一种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的标签识别协议 | 第96-120页 |
5.4.1 SMRTI协议的标签状态图 | 第96-98页 |
5.4.2 SMRTI协议的流程图 | 第98-100页 |
5.4.3 尾码表存储结构和操作 | 第100-102页 |
5.4.4 SMRTI协议的主要步骤 | 第102-104页 |
5.4.5 SMRTI协议的理论评估、仿真分析和结果 | 第104-120页 |
5.5 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的再次确认子系统 | 第120-127页 |
5.5.1 单阅读器移动RFID系统漏读标签集合的获取阶段 | 第122-124页 |
5.5.2 漏读标签的轮询阶段 | 第124-12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129-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