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南海头足类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2 头足类角质颚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南海常见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研究 | 第22-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材料来源 | 第22-23页 |
2.1.2 基础生物学测量 | 第23页 |
2.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2.2 结果 | 第24-36页 |
2.2.1 胴长及体质量组成 | 第24-30页 |
2.2.2 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 | 第30-33页 |
2.2.3 性腺成熟度组成 | 第33-34页 |
2.2.4 胃饱满度组成 | 第34-36页 |
2.3 讨论与分析 | 第36-39页 |
2.3.1 胴长与体质量组成 | 第36-37页 |
2.3.2 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 | 第37-38页 |
2.3.3 性腺成熟度组成 | 第38页 |
2.3.4 胃饱满度组成 | 第38-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角质颚外部形态特征描述及形态参数分析 | 第40-5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3.1.1 材料来源 | 第40-41页 |
3.1.2 角质颚的采集 | 第41页 |
3.1.3 角质颚的外形测量 | 第41-42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3.2 结果 | 第42-51页 |
3.2.1 角质颚形态特征描述 | 第42-46页 |
3.2.2 角质颚形态参数分析 | 第46-49页 |
3.2.3 角质颚形态参数比值分析 | 第49-51页 |
3.3 讨论与分析 | 第51-53页 |
3.3.1 不同种类角质颚外部形态比较 | 第51-52页 |
3.3.2 不同种类角质颚形态参数及参数比值 | 第52页 |
3.3.3 角质颚形态参数测量方法 | 第52-53页 |
3.4 小结 | 第53-56页 |
第四章 南海常见头足类角质颚生长特性研究 | 第56-7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4.1.1 材料来源 | 第56-57页 |
4.1.2 基础生物学测量 | 第57页 |
4.1.3 角质颚的采集 | 第57页 |
4.1.4 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的测量 | 第57页 |
4.1.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7-5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8-71页 |
4.2.1 主成分分析 | 第58-64页 |
4.2.2 不同种类角质颚生长特性 | 第64-71页 |
4.3 讨论与分析 | 第71-73页 |
4.3.1 角质颚的生长特性 | 第71-73页 |
4.3.2 角质颚生长特性的应用 | 第73页 |
4.4 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不同种类角质颚稳定性指标及分类指标的筛选 | 第75-9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7页 |
5.1.1 材料来源 | 第75页 |
5.1.2 基础生物学测量 | 第75-76页 |
5.1.3 角质颚的采集 | 第76页 |
5.1.4 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的测量 | 第76页 |
5.1.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76-77页 |
5.2 结果 | 第77-88页 |
5.2.1 不同种类角质颚的稳定性指标 | 第77-83页 |
5.2.2 分类指标的筛选 | 第83-88页 |
5.3 讨论与分析 | 第88-90页 |
5.4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6.1 结论 | 第91-93页 |
6.1.1 渔业生物学 | 第91页 |
6.1.2 角质颚生长特性研究 | 第91-92页 |
6.1.3 角质颚形态参数的稳定性指标及分类指标的筛选 | 第92页 |
6.1.4 基于角质颚的头足类分类系统 | 第92-93页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3页 |
附录 | 第103-104页 |
研究生期间学习情况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