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 1.2 我国尾矿现状及危害 | 第13-14页 |
| 1.2.1 矿山尾矿现状 | 第13页 |
| 1.2.2 矿山尾矿危害 | 第13-14页 |
| 1.3 尾矿污染土壤控制与修复 | 第14-16页 |
| 1.4 生物炭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4.1 生物炭的来源 | 第16页 |
| 1.4.2 生物炭的性质 | 第16-17页 |
| 1.4.3 生物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8-20页 |
| 1.5.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5.3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1.5.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2章 大豆秸秆生物炭制备与表征 | 第20-26页 |
| 2.1 引言 | 第20页 |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2.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2.2.2 仪器设备 | 第21页 |
| 2.2.3 生物炭的制备 | 第21页 |
| 2.2.4 测试与分析 | 第21-23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 2.3.1 生物炭基本物理性质 | 第23页 |
| 2.3.2 生物炭的红外谱图分析 | 第23-24页 |
| 2.3.3 生物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24-25页 |
| 2.3.4 生物炭的XRD分析 | 第25页 |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SO_4~(2-)、Fe及Cu、Zn、Pb、Cd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6-34页 |
| 3.1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 3.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7页 |
| 3.3 硫酸根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29页 |
| 3.3.1 测试方法 | 第27页 |
| 3.3.2 实验原理 | 第27页 |
| 3.3.3 操作步骤 | 第27-28页 |
| 3.3.4 硫酸根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29页 |
| 3.4 Fe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30页 |
| 3.4.1 测试方法 | 第29页 |
| 3.4.2 实验原理 | 第29页 |
| 3.4.3 操作步骤 | 第29-30页 |
| 3.4.4 Fe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0页 |
| 3.5 Cu、Zn、Pb、Cd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0-33页 |
| 3.5.1 测试方法 | 第30页 |
| 3.5.2 实验原理 | 第30页 |
| 3.5.3 操作步骤 | 第30-32页 |
| 3.5.4 铜、锌、铅、镉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33页 |
| 3.6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生物炭对尾矿氧化的影响 | 第34-44页 |
| 4.1 引言 | 第34-36页 |
| 4.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4.3 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 4.5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生物炭对尾矿污染土壤重金属释放的抑制作用 | 第44-54页 |
| 5.1 引言 | 第44-45页 |
| 5.2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5.2.1 实验土壤 | 第45页 |
| 5.2.2 尾矿 | 第45页 |
| 5.3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 5.3.1 生物炭抑制尾矿污染土壤重金属释放 | 第45页 |
| 5.3.2 生物炭协同油酸钠/硅酸钠抑制尾矿污染土壤重金属释放 | 第45-46页 |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 5.4.1 生物炭抑制尾矿污染土壤重金属释放 | 第46-48页 |
| 5.4.2 生物炭协同油酸钠/硅酸钠抑制尾矿污染土壤重金属释放 | 第48-52页 |
| 5.5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6章 生物炭钝化控制尾矿污染土壤效果 | 第54-72页 |
| 6.1 引言 | 第54-55页 |
| 6.2 盆栽实验 | 第55-67页 |
| 6.2.1 实验所需试剂 | 第55页 |
| 6.2.2 实验所需仪器 | 第55-56页 |
| 6.2.3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 6.2.4 实验设计 | 第56-57页 |
| 6.2.5 指标及其测定 | 第57-58页 |
| 6.2.6 结果与分析 | 第58-67页 |
| 6.3 发芽实验 | 第67-70页 |
| 6.3.1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 6.3.2 实验设计 | 第67-68页 |
| 6.3.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0页 |
| 6.4 小结 | 第70-72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7.1 结果 | 第72-73页 |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