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消费者满意度 | 第15页 |
2.1.2 生鲜电商 | 第15页 |
2.1.3 生鲜电商供应链 | 第15-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6页 |
2.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16-18页 |
3 我国生鲜电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5页 |
3.1 我国生鲜电商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3.2 生鲜电商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3.3 生鲜电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1-25页 |
3.3.1 生鲜农产品的采购问题分析 | 第22页 |
3.3.2 生鲜农产品的库存管理问题分析 | 第22-23页 |
3.3.3 生鲜电商的物流配送问题 | 第23-24页 |
3.3.4 消费者方面的问题 | 第24-25页 |
4 我国现有生鲜电商运营模式分析 | 第25-33页 |
4.1 综合电商平台模式 | 第25-27页 |
4.1.1 流通模式 | 第25-26页 |
4.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7页 |
4.2 垂直电商模式 | 第27-28页 |
4.2.1 流通模式 | 第27-28页 |
4.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页 |
4.3 物流电商模式 | 第28-30页 |
4.3.1 流通模式 | 第28-29页 |
4.3.2 物流生鲜电商的优势 | 第29-30页 |
4.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页 |
4.4 社区O2O模式 | 第30-32页 |
4.4.1 流通模式 | 第30-31页 |
4.4.2 社区O2O模式的优势 | 第31页 |
4.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5 生鲜电商消费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3-40页 |
5.1 基本理论与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5.1.1 消费者满意度影响因素识别 | 第33-34页 |
5.1.2 模型建立与假设 | 第34页 |
5.2 数据来源与分析 | 第34-35页 |
5.2.1 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5.2.2 描述性分析 | 第35页 |
5.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39页 |
5.3.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5-37页 |
5.3.2 因子分析 | 第37-38页 |
5.3.3 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5.4 实证结论 | 第39-40页 |
6 生鲜电商运营模式优化研究 | 第40-49页 |
6.1 “C2B预售+O2O服务”模型分析 | 第40页 |
6.2 “C2B预售+O2O服务”模式的创新 | 第40-44页 |
6.2.1 产品方面 | 第40-41页 |
6.2.2 物流配送模式的分析 | 第41-42页 |
6.2.3 电商平台成本分析 | 第42-44页 |
6.2.4 分析结论 | 第44页 |
6.3 “C2B预售+O2O服务”运营模式的生鲜电商案例分析 | 第44-47页 |
6.3.1 “一米鲜”生鲜电商简介 | 第44-45页 |
6.3.2 一米鲜创新运营模式 | 第45-47页 |
6.4 一米鲜运营模式的优势 | 第47-48页 |
6.4.1 采用“以销定采”的C2B+O2O模式 | 第47页 |
6.4.2 产地直采,冷链配送 | 第47页 |
6.4.3 生鲜电商标准化推动上游生产标准化 | 第47页 |
6.4.4 成本低,服务功能完善 | 第47-48页 |
6.5 案例启示 | 第48-49页 |
7 生鲜电商运营模式的发展策略 | 第49-53页 |
7.1 优化供应链 | 第49-50页 |
7.2 严格进行源头把控,优化采购环节 | 第50页 |
7.3 优化物流配送模式,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 第50-51页 |
7.4 大力推广C2B和O2O模式 | 第51页 |
7.5 加强生鲜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 第51页 |
7.6 加强生鲜农产品的加工配送环节的优化与管理 | 第51-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