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中国西南旅游古镇整体风貌传承研究--基于丽江、黄龙溪、西江苗寨案例的比较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5-27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5-17页
        1.1.1 课题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1页
        1.2.1 相关的定义和概念第17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中国旅游古镇国内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 研究的对象、目标及范围第21-24页
        1.3.1 概述第21-22页
        1.3.2 旅游古镇的地域文化特征的研究第22-23页
        1.3.3 旅游古镇的地理建筑环境风貌研究第23-24页
        1.3.4 存在问题第24页
    1.4 研究方法第24-26页
        1.4.1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点第24-25页
        1.4.2 技术路线第25页
        1.4.3 试验方案第25页
        1.4.4 可行性研究第25-26页
    1.5 论文的创新点及意义第26-27页
第2章 旅游古镇风貌——云南丽江案例研究第27-39页
    2.1 概述第27-29页
        2.1.1 区域环境背景介绍第27-29页
    2.2 古镇整体规划第29-30页
        2.2.1 保护区(图红色区域)第30页
        2.2.2 建设控制缓冲区(图紫色、蓝色区域)第30页
        2.2.3 环境协调区(绿色区域)第30页
    2.3 建筑本身设计第30-33页
        2.3.1 保护和修复,以木府重建为代表第30-31页
        2.3.2 建筑传承和改造,沿用纳西民居特色,保留人工雕琢第31-32页
        2.3.3 外观传统符号的运用第32-33页
    2.4 街道景观设计第33-36页
        2.4.1 道路设计坚决保持茶马古道原貌第33-34页
        2.4.2 水体设计也是保持的原貌第34页
        2.4.3 小品设计主要展现的是纳西族文化第34-35页
        2.4.4 公共空间玉河广场满足现代人需求第35-36页
    2.5 地域文化景观第36-37页
        2.5.1 当地文化与民族符号的传承和运用第36-37页
        2.5.2 当地生活场景景观在逐步消失和被同化第37页
    2.6 小结第37-39页
第3章 旅游古镇风貌——四川黄龙溪案例研究第39-52页
    3.1 概述第39页
        3.1.1 区域环境背景介绍第39页
    3.2 古镇整体规划第39-42页
        3.2.1 核心保护区域第40-41页
        3.2.2 风貌控制区第41页
        3.2.3 协调发展区第41-42页
    3.3 建筑本身设计第42-45页
        3.3.1 保护和修复(严格控制尺度)第42页
        3.3.2 建筑传承和改造(商业业态重新布局,新修建筑灵活却风格整体又统一)第42-44页
        3.3.3 外观传统符号运用以川西民居为主第44-45页
    3.4 街道景观设计第45-48页
        3.4.1 道路设计修复原貌第45页
        3.4.2 水体设计恢复天然古河道面貌第45-47页
        3.4.3 小品设计主要体现川西民居和四川民风民俗第47页
        3.4.4 公共空间主要引进了“小溪”元素第47-48页
    3.5 地域文化景观第48-50页
        3.5.1 当地地域民族文化符号的传承和运用广泛第48-49页
        3.5.2 当地生活场景景观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第49-50页
    3.6 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旅游古镇风貌——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案例研究第52-63页
    4.1 概述第52-53页
        4.1.1 区域环境背景介绍第52-53页
    4.2 古镇整体规划第53-55页
        4.2.1 核心重点保护区域第54页
        4.2.2 缓冲区第54-55页
        4.2.3 适度开发区第55页
    4.3 建筑本身设计第55-58页
        4.3.1 保护和修复非常严格第55页
        4.3.2 建筑传承和改造第55-56页
        4.3.3 外观传统符号的运用第56-58页
    4.4 街道景观设计第58-60页
        4.4.1 道路设计削减宽度第58页
        4.4.2 水体设计恢复自然状态第58-59页
        4.4.3 小品设计少第59页
        4.4.4 公共空间基础设施设计有一定的改造第59-60页
    4.5 地域文化景观第60-62页
        4.5.1 当地文化与民族符号的传承和运用第60-61页
        4.5.2 当地生活场景景观的大部分保持原状,面临被同化的危险第61-62页
    4.6 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三个旅游古镇案例的横向比较分析第63-72页
    5.1 区域环境比较第63-64页
    5.2 保护区的划分比较第64-65页
        5.2.1 三个古镇的区域划分情况第64页
        5.2.2 三个古镇在各区域的控制严格程度比较第64-65页
    5.3 建筑设计传承比较第65-67页
    5.4 街道景观设计比较第67-68页
    5.5 地域文化景观比较第68页
    5.6 风貌层次比较第68-71页
        5.6.1 划分标准一,建筑上的保护和传承第69页
        5.6.2 划分标准二,人文上的保护和传承第69-70页
        5.6.3 划分标准三,旅游古城镇间的全局性和互动性第70-71页
    5.7 结论第71-72页
第6章 旅游古城镇传统风貌和现代传承的具体方法第72-77页
    6.1 概述第72-73页
        6.1.1 传统风貌的重要性第72-73页
        6.1.2 传统风貌传承的必要性第73页
    6.2 必须解决的几个概念和定义第73-74页
        6.2.1 传统文化概念第73页
        6.2.2 符号的概念第73页
        6.2.3 建筑符号概念第73-74页
    6.3 传承方法第74-76页
        6.3.1 对古建筑的复建或修复第74页
        6.3.2 外观形态不变,调节空间和尺度,改变功能和用途第74页
        6.3.3 仿古的,用现代材料修建第74-75页
        6.3.4 对古城镇中已修建的现代建筑外观进行拆迁和改造第75页
        6.3.5 提炼表征性的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建筑第75页
        6.3.6 高度提炼的“意象”运用到新建现代建筑中第75-76页
    6.4 小结第76-77页
第7章 旅游古城镇的风貌分区域建设方法第77-81页
    7.1 概述第77页
    7.2 核心保护区域第77-78页
    7.3 一般保护区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保护第78页
    7.4 延伸区域第78-80页
        7.4.1 景区周边已有现代建筑的风貌改造第79页
        7.4.2 景区周围的旅游地产开发设计第79-80页
    7.5 要灵活运用传统符号第80-81页
结论和展望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地轨道环境中聚酰亚胺和硅橡胶原子氧防护技术研究
下一篇:二维纳米电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