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可再生能源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缩写与缩略词第19-20页
第1章 绪论第20-48页
    1.1 研究背景第20-28页
        1.1.1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第20-21页
        1.1.2 气候变化对可再生能源利用影响广泛第21-23页
        1.1.3 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不足成发展瓶颈第23-27页
        1.1.4 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第27-28页
    1.2 文献综述第28-43页
        1.2.1 气候变化脆弱性研究现状第28-37页
        1.2.2 能源系统的气候变化脆弱性研究现状第37-40页
        1.2.3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第40-41页
        1.2.4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研究综述第41-42页
        1.2.5 文献综述主要启示第42-43页
    1.3 研究的由来、目的与意义第43-45页
        1.3.1 研究的由来第43页
        1.3.2 研究的概念诠释第43页
        1.3.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43-45页
    1.4 研究思路与全文框架第45-48页
        1.4.1 研究思路第45页
        1.4.2 技术路线第45-46页
        1.4.3 论文结构安排第46-48页
第2章 可再生能源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第48-71页
    2.1 引言第48-57页
        2.1.1 国际可再生能源的分布与变化趋势第48-54页
        2.1.2 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分析第54-55页
        2.1.3 可再生能源政策分析第55-57页
    2.2 可再生能源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第57-63页
        2.2.1 可再生能源发展影响因素第57-59页
        2.2.2 可再生能源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第59-60页
        2.2.3 可再生能源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第60-61页
        2.2.4 数据来源第61-63页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3-68页
        2.3.1 经济因素、气候变化因素对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影响第63-65页
        2.3.2 能源安全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之间的关系第65页
        2.3.3. 可再生能源发展经验的国家对比分析第65-66页
        2.3.4 不同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第66-68页
    2.4 结论与政策启示第68-70页
        2.4.1 主要结论第68-69页
        2.4.2 政策启示第69-70页
    2.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3章 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风险:脆弱性综合评估第71-106页
    3.1 引言第71-73页
    3.2 气候变化对水力发电的脆弱性分析:基于GMOLS模型第73-84页
        3.2.1 中国水力发电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基于GMOLS模型第75-79页
        3.2.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9-82页
        3.2.3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第82-84页
        3.2.4 研究展望第84页
    3.3 区域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估:基于灰色决策方法第84-104页
        3.3.1 引言第84-85页
        3.3.2 可再生能源系统脆弱性指标选取第85-88页
        3.3.3 研究方法与数据第88-92页
        3.3.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92-102页
        3.3.5 结论与政策启示第102-104页
    3.4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4章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机制设计研究第106-140页
    4.1 引言第106-119页
        4.1.1 国外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典型案例分析第107-113页
        4.1.2 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草案第113-115页
        4.1.3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关键问题第115-118页
        4.1.4 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概念图第118-119页
    4.2 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初始分配研究第119-131页
        4.2.1 配额初始分配主要内容第121-123页
        4.2.2 配额初始分配原则第123-124页
        4.2.3 配额初始分配方法与数据来源第124-128页
        4.2.4 配额初始分配结果与分析第128-130页
        4.2.5 配额初始分配主要结论与启示第130-131页
    4.3 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最优调配:基于配额初始分配的研究第131-139页
        4.3.1 可再生能源电力调度的背景介绍第131-133页
        4.3.2 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最优调配模型方法与数据来源第133-136页
        4.3.3 可再生能源电力最优调配的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36-138页
        4.3.4 可再生能源电力最优调配结论与启示第138-139页
    4.4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第5章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利益主体博弈决策研究第140-163页
    5.1 引言第140-142页
    5.2 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下利益主体博弈决策行为研究第142-155页
        5.2.1 配额制博弈与决策背景第143-145页
        5.2.2 配额制博弈决策概念模型第145-154页
        5.2.3 主要结果与分析第154-155页
    5.3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与现有激励政策的协调分析第155-161页
        5.3.1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激励机制第155-158页
        5.3.2 配额制与其他机制衔接的经济学分析第158-160页
        5.3.3 主要结论与启示第160-161页
    5.4 本章小结第161-163页
第6章 可再生能源社会效益评估方法第163-186页
    6.1 引言第163-164页
    6.2 基于灰色决策模型的区域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评估第164-176页
        6.2.1 区域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评估框架第166-168页
        6.2.2 区域可再生能源发展评估模型第168-170页
        6.2.3 清洁能源发展指数与能源贫困第170-173页
        6.2.4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73-176页
    6.3 基于指数分解法的我国可再生能源分解研究第176-184页
        6.3.1 模型构建第176-180页
        6.3.2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80-183页
        6.3.3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83-184页
    6.4 本章小结第184-186页
第7章 全文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86-191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86-189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89-190页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第190-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205页
附录第205-21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214-217页
致谢第217-220页
作者简介第220页

论文共2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拟微重力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论不真正连带债务之制度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