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史论文--清、清以前政治论文

秦汉转型时期乡绅治理的功能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导论:问题、理论和方法第12-19页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动因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5页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本文理论分析工具第16-18页
        1.4.1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第16-17页
        1.4.2 治理理论第17-18页
    1.5 全文结构安排第18-19页
2 基本概念界定与释析第19-23页
    2.1 乡绅第19-20页
    2.2 自治第20-21页
    2.3 社会转型第21-23页
3 秦汉乡村:转型社会地方秩序的重建第23-32页
    3.1 制度前提:“郡县制”构筑单一的乡村社会治理空间第23-25页
        3.1.1 秦汉时期“郡县制”的确立第23-24页
        3.1.2“大一统”格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第24-25页
    3.2 社会基础:多元社会力量合力组成的乡村治理阶层第25-28页
        3.2.1 卿大夫争权夺利,扰乱社会秩序第25-26页
        3.2.2 士阶崛起,增强各社会阶层流动第26-27页
        3.2.3 布衣将相,加速新社会格局建立第27-28页
    3.3 思想铺垫:礼治、法治与无为而治共融于乡村社会第28-32页
        3.3.1“儒家礼治”熏陶君主形成存民、保民、爱民的思想观念第28-29页
        3.3.2“法家法治”砥砺官吏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维持社会秩序第29-31页
        3.3.3“无为而治”引导人民形成淳朴、安逸、和谐的生活方式第31-32页
4 秦汉乡绅:国家权力末梢的治理主体第32-37页
    4.1 秦汉乡绅成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原因分析第32-35页
        4.1.1“皇权不下县”提供了乡绅发挥自治能力的权力真空第32-33页
        4.1.2“熟人社会”有利于乡绅形成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第33-34页
        4.1.3“宗族制”成为乡绅治理乡村独特的制度依据第34-35页
    4.2 秦汉乡绅:传统政治文化投射在乡村社会的一个人格缩影第35-37页
        4.2.1“在野之官”:在乡村社会中生长的“非正式权力”第35页
        4.2.2“居乡之士”:隐匿在乡村社会中的特殊阶层第35-36页
        4.2.3“民望之首”:反映乡情民意价值认同的代表第36-37页
5 秦汉乡绅治理的功能分析第37-43页
    5.1 功能一:秦汉乡绅治理维持了王朝政治的稳定第37-39页
        5.1.1 协调国家权力,促进基层自治第37-38页
        5.1.2 调和社会关系,凝聚乡村力量第38-39页
    5.2 功能二:秦汉乡绅治理减少了中央治理的成本第39-40页
        5.2.1 节约行政成本,创造社会财富第39页
        5.2.2 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第39-40页
    5.3 功能三:秦汉乡绅治理引导了良好的社会风俗第40-43页
        5.3.1 严于修身,构筑特有乡绅文化第40-41页
        5.3.2 教化于民,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第41-43页
6 秦汉乡绅治理对我国现代乡村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第43-49页
    6.1“自治”是乡村社会发展亘古不变的形态第43-45页
        6.1.1“自治”是基于传统乡村文化积淀的选择第43-44页
        6.1.2 自治是基于现代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第44-45页
    6.2“地方精英”是乡村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第45-47页
        6.2.1 地方精英致力于乡村社会建设第45-46页
        6.2.2 建立吸纳地方精英回归乡村建设的路径第46-47页
    6.3“多元参与治理”是现代乡村建设发展的方向第47-49页
余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3-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IL-21、IL-22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下一篇:西北地区环境污染价值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