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负面舆论的政府治理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研究思路、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研究的重点 | 第19页 |
(三)研究的难点 | 第19页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0-22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20-21页 |
(三)网络分析法 | 第21页 |
(四)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2-29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一)网络和网络舆论 | 第22-23页 |
(二)网络负面舆论 | 第23-24页 |
(三)治理和网络治理 | 第24页 |
(四)政府治理 | 第24-25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一)政府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二)社会治理理论 | 第26-27页 |
(三)网络治理理论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网络负面舆论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危害 | 第29-39页 |
一、网络负面舆论的主要表现 | 第29-33页 |
(一)散布谣言 | 第29-30页 |
(二)丑化英雄 | 第30-31页 |
(三)极端言论 | 第31-32页 |
(四)人身攻击 | 第32-33页 |
二、网络负面舆论的特点 | 第33-35页 |
(一)言语表达情绪化 | 第33-34页 |
(二)虚拟现实交互化 | 第34页 |
(三)传播影响泛滥化 | 第34-35页 |
三、网络负面舆论的危害 | 第35-39页 |
(一)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 | 第35-36页 |
(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 第36-37页 |
(三)影响民众的幸福安宁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产生网络负面舆论的原因分析 | 第39-50页 |
一、政府的网络舆论治理的能力不足 | 第39-43页 |
(一)政府的网络舆论治理的理念滞后 | 第39-40页 |
(二)政府的网络舆论治理的队伍匮乏 | 第40-41页 |
(三)政府的网络舆论治理的技术落后 | 第41-42页 |
(四)政府的网络舆论治理的法制缺失 | 第42-43页 |
二、网络媒体行业的自我管理不够 | 第43-46页 |
(一)网络媒体行业的自律差 | 第43-44页 |
(二)网络媒体行业的社会责任感低 | 第44-45页 |
(三)网络媒体行业自身发展弱 | 第45-46页 |
三、网民的网络舆论相关素质欠缺 | 第46-50页 |
(一)网民的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 第46-47页 |
(二)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不强 | 第47-48页 |
(三)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不高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加强政府治理网络负面舆论的对策思考 | 第50-64页 |
一、政府要树立网络舆论治理的理念 | 第50-54页 |
(一)建立网上政务信息公开的理念 | 第50-51页 |
(二)构建政府与公众网络互动的理念 | 第51-52页 |
(三)树立应对网络负面舆论的科学理念 | 第52-53页 |
(四)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 | 第53-54页 |
二、政府要加强对网络负面舆论的监管和打击 | 第54-57页 |
(一)建立健全政府治理网络负面舆论的专职队伍 | 第54-55页 |
(二)提高政府治理网络负面舆论的技术水平 | 第55-56页 |
(三)依法惩处网络负面舆论的传播行为 | 第56-57页 |
三、政府要加强对网络媒体行业的正确引导 | 第57-60页 |
(一)政府要引导网络媒体行业自律自觉 | 第57-58页 |
(二)政府要加强主流网络媒体话语权 | 第58-59页 |
(三)政府要促进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 | 第59-60页 |
四、政府要加大对网民的网络舆论相关素质的教育 | 第60-64页 |
(一)加强对网民的网络法律意识教育 | 第60-61页 |
(二)重视对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教育 | 第61-62页 |
(三)强化对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