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绪论 | 第12-15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本文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耕读传家”传统的演变 | 第15-30页 |
第一节“惟读惟耕”——士人耕读及观念探析 | 第15-20页 |
一、士人耕读的历史溯源 | 第15-17页 |
二、先秦儒家对耕读的态度及其影响 | 第17-19页 |
三、耕读传统的嬗变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耕与读的融合 | 第20-25页 |
一、耕——治生之本务 | 第20-22页 |
二、读——“惟有读书高” | 第22-23页 |
三、“带经而锄”——耕与读的融合 | 第23-25页 |
第三节 科举制度对耕读传统的引导 | 第25-29页 |
一、科举制度打通寒门应举出仕之路 | 第25-26页 |
二、科举制度改革对士农阶层的影响 | 第26-28页 |
三、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耕读传统与家学传承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儒家宗法观念下书法家学传承 | 第30-44页 |
第一节 宗法制度对书法传承的影响 | 第30-34页 |
一、农耕传统、世守其业和书法传承 | 第30-32页 |
二、宗法制度对书法家学传承谱系的影响 | 第32页 |
三、缄秘之技——书法家学传承中笔法的隐秘性 | 第32-34页 |
第二节 蒙学与书法的家庭教育 | 第34-38页 |
一、蒙学中的识字和习字教育 | 第34-36页 |
二、蒙以养正——蒙学中德育对书法学习的促进作用 | 第36-38页 |
第三节“慎勿以书自命”——书法家学传承中的“道艺观” | 第38-43页 |
一、此艺不须过精——书法家学传承中的逆耳之言 | 第38-40页 |
二、学书为乐——学习书法“游于艺”的态度 | 第40-41页 |
三、书法传承的实用性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耕读传家与书法传承的联系 | 第44-57页 |
第一节 述而不作:耕读家风、书法家学的维系 | 第44-48页 |
一、家风、家学与家庭教育 | 第44-45页 |
二、继人之志、述人之事:重视传承的家风与家学 | 第45-47页 |
三、述而不作:家风、家学的传承范式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内圣外王:耕读传家与书法传承的精神特质 | 第48-52页 |
一、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渊源 | 第48-49页 |
二、修己以安人:内圣外王对耕读传家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三、内心世界外化:内圣外王在书法家传中的体现 | 第50-52页 |
第三节 道德修持:耕读传家与书法传承的文化表征 | 第52-56页 |
一、耕读传家:以“勤、俭”为主的德教 | 第52-53页 |
二、书法传承的道德教化作用 | 第53-54页 |
三、耕读传家与书法传承的文化内涵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世家大族中耕读与书法传承个案——以唐宋时期为例 | 第57-77页 |
第一节 皇室家族 | 第57-64页 |
一、娱心意而示褒劝——皇室家族的书法传承 | 第57-61页 |
二、籍田礼:君主躬耕陇亩的传统传承 | 第61-64页 |
第二节 琅琊颜氏家族 | 第64-68页 |
一、世代积累、传承有序的家学 | 第64-65页 |
二、提倡“锄则带经,牧则编简”的家风 | 第65-67页 |
三、书家辈出的颜氏家族 | 第67-68页 |
第三节 眉山苏氏家族 | 第68-76页 |
一、宋代四川地区学风以及苏氏家族的家庭教育 | 第68-70页 |
二、挟策读书那废田——苏氏家族的耕读传统 | 第70-73页 |
三、无意于佳乃佳——苏氏家族的书法传承 | 第73-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