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弹性镍钛合金单轴热—力耦合循环变形行为及其本构描述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超弹性镍钛合金实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循环变形行为研究 | 第11-13页 |
| 1.2.2 热-力耦合行为研究 | 第13-14页 |
| 1.3 超弹性镍钛合金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4 已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 第15页 |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 第2章 超弹性镍钛合金热-力耦合循环变形实验 | 第16-35页 |
| 2.1 实验过程 | 第16-18页 |
| 2.1.1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 2.1.3 实验工况 | 第17-18页 |
| 2.2 不同加载率下的轴向应变循环 | 第18-23页 |
| 2.2.1 应力-应变曲线 | 第18-19页 |
| 2.2.2 残余应变的演化 | 第19-20页 |
| 2.2.3 耗散能的演化 | 第20页 |
| 2.2.4 温度的演化 | 第20-22页 |
| 2.2.5 实验结果讨论 | 第22-23页 |
| 2.3 不同加载率下的轴向应力循环 | 第23-27页 |
| 2.3.1 应力-应变曲线 | 第23-24页 |
| 2.3.2 棘轮应变的演化 | 第24-25页 |
| 2.3.3 耗散能的演化 | 第25-26页 |
| 2.3.4 温度的演化 | 第26-27页 |
| 2.3.5 实验结果讨论 | 第27页 |
| 2.4 不同温度下的轴向应变循环 | 第27-32页 |
| 2.4.1 应力-应变曲线 | 第28-29页 |
| 2.4.2 相变应力的演化 | 第29-30页 |
| 2.4.3 残余应变的演化 | 第30-31页 |
| 2.4.4 耗散能的演化 | 第31-32页 |
| 2.5 不同温度下的轴向应力循环 | 第32-33页 |
| 2.5.1 应力-应变曲线 | 第32-33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3章 超弹性镍钛合金率相关唯象循环本构模型 | 第35-48页 |
| 3.1 Graesser本构模型简介 | 第35-36页 |
| 3.1.1 Graesser本构模型 | 第35页 |
| 3.1.2 Graesser本构模型的拓展 | 第35-36页 |
| 3.2 考虑相变诱发塑性的率无关循环本构模型 | 第36-42页 |
| 3.2.1 本构方程 | 第36-38页 |
| 3.2.2 参数确定方法与讨论 | 第38-40页 |
| 3.2.3 模型预测结果 | 第40-42页 |
| 3.3 考虑相变诱发塑性的率相关循环本构模型 | 第42-44页 |
| 3.3.1 率相关本构方程 | 第42-43页 |
| 3.3.2 参数确定方法 | 第43-44页 |
| 3.4 模型预测结果 | 第44-47页 |
| 3.4.1 应力-应变曲线 | 第44-46页 |
| 3.4.2 残余应变和耗散能 | 第46-4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超弹性镍钛合金热-力耦合循环本构模型 | 第48-62页 |
| 4.1 热力学框架 | 第48-49页 |
| 4.2 本构模型 | 第49-55页 |
| 4.2.1 Helmholtz自由能 | 第49-50页 |
| 4.2.2 本构方程 | 第50-51页 |
| 4.2.3 能量平衡方程 | 第51-52页 |
| 4.2.4 相变运动方程 | 第52-54页 |
| 4.2.5 变量演化方程 | 第54-55页 |
| 4.3 模型验证及讨论 | 第55-61页 |
| 4.3.1 应力-应变曲线 | 第57-58页 |
| 4.3.2 温度的演化 | 第58-60页 |
| 4.3.3 残余应变和耗散能 | 第60-6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