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触可塑性的兴奋性—抑制性平衡及放电率自稳态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1.1.1 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 | 第10-12页 |
1.1.2 放电率自稳态 | 第12-15页 |
1.2 研究目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29页 |
2.1 反馈神经回路模型 | 第17-26页 |
2.1.1 模型结构 | 第17-19页 |
2.1.2 神经元模型 | 第19-21页 |
2.1.3 抑制性突触可塑性模型 | 第21-24页 |
2.1.4 兴奋性突触可塑性模型 | 第24-26页 |
2.2 方法 | 第26-29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 | 第29-52页 |
3.1 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 | 第29-39页 |
3.1.1 主要结果 | 第29-33页 |
3.1.2 兴奋性-抑制性平衡的鲁棒性分析 | 第33-39页 |
3.1.2.1 输入干扰时的鲁棒性分析 | 第33-36页 |
3.1.2.2 参数扰动时的鲁棒性分析 | 第36-39页 |
3.1.3 兴奋性-抑制性平衡机制 | 第39页 |
3.2 放电率自稳态 | 第39-51页 |
3.2.1 主要结果 | 第39-46页 |
3.2.2 放电率自稳态的鲁棒性分析 | 第46-49页 |
3.2.2.1 输入干扰时的鲁棒性分析 | 第46页 |
3.2.2.2 参数扰动时的鲁棒性分析 | 第46-49页 |
3.2.3 放电率自稳态机制 | 第49-51页 |
3.3 兴奋性-抑制性平衡与放电率自稳态的关系 | 第51-52页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2-68页 |
4.1 讨论 | 第52-66页 |
4.1.1 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均具有可塑性 | 第52-56页 |
4.1.2 突触无可塑性 | 第56-58页 |
4.1.3 反馈回路神经元个数的影响 | 第58-60页 |
4.1.4 模型参数的影响 | 第60-64页 |
4.1.5 抑制性突触强度演化过程 | 第64-66页 |
4.2 结论 | 第66页 |
4.3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4-75页 |
综述 | 第75-88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