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荀子(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年)论文

荀子人性论思想的当代启示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9-15页
    荀子人性论思想的形成第9-10页
    荀子人性论研究现状第10-15页
        一、对荀子人性论的讨论第10-12页
        二、对荀子人性恶的理解第12-15页
第一章 荀子人性思想的主要体系第15-27页
    1.1 荀子人性论对“性”的界定第16-19页
        1.1.1 “性”之“天性”第16-17页
        1.1.2 “性”之“心性”第17页
        1.1.3 欲、能、情、知的多级概念第17-19页
    1.2 荀子对人之性恶的界定第19-22页
        1.2.1 荀子对性恶的论证第19-20页
        1.2.2 荀子对人之性恶的原因分析第20页
        1.2.3 恶的评判和度量第20-21页
        1.2.4 恶的出现与边界第21-22页
    1.3 荀子对“化性起伪”的界定第22-23页
        1.3.1 性伪之分与性伪之合第22页
        1.3.2 “化性起伪”的教化途径第22-23页
    1.4 荀子对“隆礼重法”的界定第23-27页
        1.4.1 礼与法的涵义第23-24页
        1.4.2 隆礼与重法之间联系第24页
        1.4.3 治心隆礼与修身养性第24-27页
第二章 荀子人性论思想的批判第27-31页
    2.1 荀子礼法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第27页
        2.1.1 正理平治是由遵循等级贵贱而来第27页
        2.1.2 化性起伪的目标是服从君王第27页
        2.1.3 重法思想导致教育方式单一第27页
    2.2 荀子性恶论的经验主义第27-28页
        2.2.1 性的自然属性与恶的社会属性的矛盾第27-28页
        2.2.2 荀子人性论的“休谟问题”困境第28页
    2.3 荀子人性论的自然主义谬误第28-31页
        2.3.1 自然主义谬误定义第28-29页
        2.3.2 以“礼”论“善”的自然主义谬误第29-31页
第三章 荀子人性论思想的启示第31-43页
    3.1 荀子人性论思想对化解当代道德危机的启示第31-33页
        3.1.1 道德危机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第31-32页
        3.1.2 树立“先义而后利”的荣辱观念以化解道德危机第32-33页
    3.2 荀子人性论对当前德性教育的启示第33-37页
        3.2.1 树立“知礼明智”的德育目标,拓展民族视野第33-34页
        3.2.2 树立“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德育导向,塑民族道德信仰第34-35页
        3.2.3 树立“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的德育共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第35-37页
    3.3 荀子人性论对治国理政的启示第37-43页
        3.3.1 荀子执政之礼对防止政府不作为的作用第37-38页
        3.3.2 “礼之三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第38-43页
结语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4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组质粒肝细胞生长因子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下一篇:铁氧化物吸持腐殖酸对AsO43-、Hg2+次级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