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塌陷性肾小球病研究进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前言 | 第7-8页 |
1 CG | 第8-13页 |
1.1 发现历程 | 第8-10页 |
1.2 CG的发病机制 | 第10-13页 |
1.2.1 HIV1基因表达 | 第10页 |
1.2.2 免疫球蛋白诱导CG | 第10-11页 |
1.2.3 氧化应激与基因易感性 | 第11页 |
1.2.4 足细胞自分泌及旁分泌功能异常 | 第11页 |
1.2.5 线粒体功能障碍 | 第11-12页 |
1.2.6 损伤内皮细胞与足细胞相互作用 | 第12-13页 |
2 SLE相关性CG | 第13-22页 |
2.1 发展历史及流行病学特征 | 第13页 |
2.2 发病机制 | 第13-15页 |
2.2.1 APOL1基因学说 | 第14页 |
2.2.2 免疫学说 | 第14-15页 |
2.3 临床特征 | 第15-16页 |
2.3.1 肾脏表现 | 第15页 |
2.3.2 肾外表现 | 第15-16页 |
2.4 肾脏病理 | 第16-18页 |
2.4.1 光镜特点 | 第16页 |
2.4.2 免疫组化特点 | 第16-17页 |
2.4.3 电镜特点 | 第17-18页 |
2.5 诊断 | 第18页 |
2.6 鉴别诊断 | 第18-21页 |
2.6.1 狼疮足细胞病 | 第18页 |
2.6.2 特发型CG | 第18-19页 |
2.6.3 HIVAN | 第19-20页 |
2.6.4 TMA-CG | 第20-21页 |
2.7 治疗及转归 | 第21-22页 |
3 总结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