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60度绩效考核的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 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高校辅导员概述 | 第20-21页 |
2.1.1 高校辅导员 | 第20页 |
2.1.2 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 | 第20-21页 |
2.2 绩效考核概述 | 第21-22页 |
2.2.1 绩效考核理论概念 | 第21-22页 |
2.2.2 绩效考核体系的特征 | 第22页 |
2.3 绩效考核相关方法 | 第22-24页 |
2.3.1 360度绩效考核法 | 第22-23页 |
2.3.2 层次分析法 | 第23页 |
2.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3-24页 |
第3章 辅导员评价体系现状 | 第24-29页 |
3.1 国内辅导员评价体系的现状 | 第24-26页 |
3.1.1 国内辅导员评价体系的情况 | 第24页 |
3.1.2 国内辅导员评价体系的问题 | 第24-26页 |
3.1.3 国内辅导员评价体系问题的原因 | 第26页 |
3.2 国外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及启示 | 第26-29页 |
第4章 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9-49页 |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9-30页 |
4.2 评价主体的设置 | 第30-31页 |
4.2.1 评价主体的设置 | 第30-31页 |
4.2.2 评价主体权重的设置 | 第31页 |
4.3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1-36页 |
4.3.1 科学选择评价指标 | 第31-34页 |
4.3.2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4-35页 |
4.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5-36页 |
4.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43页 |
4.4.1 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 第37-38页 |
4.4.2 院(系)党政组织 | 第38-40页 |
4.4.3 辅导员同行及任课教师 | 第40-41页 |
4.4.4 大学生 | 第41-43页 |
4.5 评价指标权重设置 | 第43-49页 |
4.5.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43-44页 |
4.5.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4-47页 |
4.5.3 指标权重确定 | 第47-49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 | 第49-53页 |
5.1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9-52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第6章 提高辅导员绩效的对策建议 | 第53-58页 |
6.1 社会视角 | 第53页 |
6.1.1 重视高校辅导员岗位 | 第53页 |
6.1.2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 | 第53页 |
6.2 高校视角 | 第53-56页 |
6.2.1 重视绩效考核 | 第53-54页 |
6.2.2 重视绩效评价的反馈 | 第54-55页 |
6.2.3 优化辅导员绩效管理制度 | 第55页 |
6.2.4 优化绩效考核体系 | 第55-56页 |
6.3 辅导员视角 | 第56-58页 |
6.3.1 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 第56页 |
6.3.2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 第56-57页 |
6.3.3 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 第57-58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8-60页 |
7.1 结论 | 第58-59页 |
7.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学术成果 | 第66-67页 |
附录A | 第67页 |
附录B | 第67-68页 |
附录C | 第68页 |
附录D | 第68-70页 |
附录E | 第70-73页 |
附录F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