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文章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案例介绍 | 第14-18页 |
一、案情介绍 | 第14-16页 |
(一)刘某诉陈某离婚纠纷案(以下简称案例一) | 第14-15页 |
(二)贾某诉请王某请求精神抚慰金案再审审查(以下简称案例二) | 第15页 |
(三)王某申请人身保护令案(以下简称案例三) | 第15-16页 |
二、案件争议焦点归纳 | 第16-18页 |
(一)如何界定“暴力行为”的范围 | 第16页 |
(二)“家庭暴力”的存在如何证明 | 第16-17页 |
(三)如何具体实施人身保护令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案例法理分析 | 第18-27页 |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 | 第18-21页 |
(一)家庭暴力现状 | 第18页 |
(二)家庭暴力中“家庭成员”的范围 | 第18-20页 |
(三)家庭暴力中“暴力”的认定 | 第20-21页 |
二、家庭暴力的形成原因 | 第21-22页 |
(一)历史原因 | 第21-22页 |
(二)社会原因 | 第22页 |
(三)大众传媒误导的因素 | 第22页 |
三、我国家庭暴力立法的现状之问题分析 | 第22-27页 |
(一)家庭暴力的界定范围过于狭窄 | 第22-23页 |
(二)证据规则制度对受害人保护不利 | 第23-24页 |
(三)人身保护令的规定不全面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案件启示和结论 | 第27-38页 |
一、完善家庭暴力的界定以降低受害人求助门槛 | 第27-31页 |
(一)扩大暴力主体的范围 | 第27-29页 |
(二)增加暴力行为的种类 | 第29-30页 |
(三)降低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 | 第30-31页 |
二、合理设计以保护受害人为原则的证据制度 | 第31-34页 |
(一)建立协助家庭暴力受害人取证机制 | 第31-32页 |
(二)在证据可采性上要实行区别对待 | 第32-33页 |
(三)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 第33-34页 |
三、完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内容 | 第34-38页 |
(一)扩大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主体 | 第34-35页 |
(二)细化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种类 | 第35页 |
(三)扩大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内容 | 第35-36页 |
(四)提高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力度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