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23页 |
| 1.1 硫化氢的来源与危害 | 第10-12页 |
| 1.1.1 合成气中硫的危害 | 第11页 |
| 1.1.2 气态烃中硫的危害 | 第11-12页 |
| 1.2 硫化氢的脱除方法 | 第12-13页 |
| 1.2.1 湿法脱硫 | 第13页 |
| 1.2.2 干法脱硫 | 第13页 |
| 1.3 常温干法吸附脱硫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1.3.1 多孔材料脱硫剂 | 第14-15页 |
| 1.3.2 金属氧化物脱硫剂 | 第15-17页 |
| 1.4 铁系脱硫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1.4.1 单金属铁氧化物脱硫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1.4.2 多金属铁基复合氧化物脱硫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1.5 论文的立题和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 2 有机胺制备铁氧化物脱硫剂及其性能评价 | 第23-45页 |
| 2.1 前言 | 第23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8页 |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 2.2.2 有机胺制备铁氧化物的方法 | 第24-26页 |
| 2.2.3 铁系脱硫剂的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 2.2.4 脱硫剂的测试与表征 | 第27-28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41页 |
| 2.3.1 有机胺制备铁氧化物的表征分析 | 第28-33页 |
| 2.3.2 温度对氧化铁脱硫剂的活性及孔结构的影响 | 第33-34页 |
| 2.3.3 沉淀剂与铁盐摩尔比对氧化铁脱硫剂的活性及孔结构的影响 | 第34-36页 |
| 2.3.4 反应时间对氧化铁脱硫剂的活性及孔结构的影响 | 第36-37页 |
| 2.3.5 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37-39页 |
| 2.3.6 脱硫剂后处理温度的确定 | 第39-41页 |
| 2.4 FeOOH的制备机理分析 | 第41-4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3 铁基复合氧化物脱硫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 第45-66页 |
| 3.1 前言 | 第45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 3.2.2 Fe-Zn/Fe-Al/Fe-Mn二元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 第46-47页 |
| 3.2.3 Fe-Zn-Al三元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 第47-48页 |
| 3.2.4 脱硫剂的评价与表征方法 | 第48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 3.3.1 Fe-Mn复合氧化物的性能评价 | 第48-50页 |
| 3.3.2 Fe-Zn复合氧化物的性能评价 | 第50-51页 |
| 3.3.3 Fe-Al复合氧化物的性能评价 | 第51-53页 |
| 3.3.4 Fe-Zn-Al三元复合氧化物的性能评价 | 第53-54页 |
| 3.4 铁基复合氧化物的表征分析 | 第54-61页 |
| 3.4.1 热重(TG-DTG)表征 | 第55-56页 |
| 3.4.2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56-59页 |
| 3.4.3 BET比表面及孔结构分析 | 第59-61页 |
| 3.5 共沉淀法制备铁基复合氧化物的机理探讨 | 第61-65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4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附录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