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际关系、国家政策与经贸合作关系研究 | 第12页 |
1.2.2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第12页 |
1.2.3 关于地缘优势方面研究 | 第12-13页 |
1.2.4 关于次区域合作方面的研究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第2章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2页 |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16页 |
2.1.2 次区域 | 第16-17页 |
2.1.3 次区域经济合作 | 第17-20页 |
2.1.4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 | 第20-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2页 |
2.2.2 区位理论 | 第22-23页 |
2.2.3 边界效应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概述 | 第24-50页 |
3.1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 | 第24页 |
3.1.1 外部背景: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 第24页 |
3.1.2 内部背景:东北亚区域发展的需求 | 第24页 |
3.2 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战略实施历程 | 第24-26页 |
3.2.1 研究与论证阶段(20 世纪80年代中期—1995 年底) | 第24-25页 |
3.2.2 实施运作阶段(1995 年—2005 年) | 第25页 |
3.2.3 扩大开发阶段(2005 年—2009 年) | 第25页 |
3.2.4 突破推进和转型升级阶段(2009 年至今) | 第25-26页 |
3.2.5 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整体历程 | 第26页 |
3.3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情况 | 第26-48页 |
3.3.1 中国与大图们江次区域其他国家经济合作现状 | 第26-33页 |
3.3.2 各国参与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 第33-48页 |
3.4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 第48-50页 |
3.4.1 微观层面 | 第48-49页 |
3.4.2 宏观层面 | 第49-50页 |
第4章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SWOT分析 | 第50-69页 |
4.1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分析(Strength) | 第50-53页 |
4.1.1 自然地理环境适宜 | 第50页 |
4.1.2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优化潜力 | 第50-51页 |
4.1.3 社会文化习俗共通 | 第51页 |
4.1.4 经济贸易互补程度提高 | 第51-52页 |
4.1.5 能源资源合作具有优势 | 第52页 |
4.1.6 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的支持 | 第52-53页 |
4.2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劣势分析(Weakness) | 第53-57页 |
4.2.1 地缘政治环境复杂 | 第53页 |
4.2.2 经济开放程度存在差距 | 第53-54页 |
4.2.3 协商机制局限在地方政府层面 | 第54-55页 |
4.2.4 中国黑吉辽蒙省区互动机制有待完善 | 第55页 |
4.2.5 交通运输畅通程度较低 | 第55页 |
4.2.6 合作开发资金短缺 | 第55-56页 |
4.2.7 各国经济合作水平较低 | 第56-57页 |
4.3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 第57-66页 |
4.3.1 趋向良好的政治氛围促进经济合作 | 第57-58页 |
4.3.2 建立经济伙伴关系促进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 第58-60页 |
4.3.3 各国提出促进经济合作重要战略 | 第60-64页 |
4.3.4 人民币“入篮”为次区域合作提供良好软环境 | 第64-65页 |
4.3.5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为次区域合作带来机遇 | 第65-66页 |
4.4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威胁分析(Threats) | 第66-69页 |
4.4.1 东亚及亚太地区FTA和RECP给新型次区域合作带来冲击 | 第66-67页 |
4.4.2 朝鲜回归“大图们倡议”存在不确定因素 | 第67-68页 |
4.4.3 日本缺乏加入“大图们倡议”的确切战略导向 | 第68-69页 |
第5章 大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 第69-75页 |
5.1 建立机制化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机构 | 第69-70页 |
5.1.1 建立协调合作机制 | 第69页 |
5.1.2 加强定期会晤机制 | 第69-70页 |
5.1.3 完善合作的法律法规 | 第70页 |
5.2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创造的重大机遇 | 第70-72页 |
5.2.1 优化交通枢纽的联通建设 | 第70-71页 |
5.2.2 打造“中蒙俄经济大走廊” | 第71页 |
5.2.3 建设“中朝韩经济网络带” | 第71页 |
5.2.4 发挥中韩自贸区优势 | 第71-72页 |
5.3 借助人民币“入篮”改善金融环境 | 第72-73页 |
5.3.1 协商争取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 第72页 |
5.3.2 拓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 第72-73页 |
5.3.3 人民币主动应对国际货币竞争 | 第73页 |
5.4 借助亚投行弥补资金缺口 | 第73-75页 |
5.4.1 借鉴亚洲开发银行经验 | 第73页 |
5.4.2 互惠互利的宽松政策吸引资金 | 第73-74页 |
5.4.3 完善次区域融资方式,冲破融资瓶颈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第78-79页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