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叶下珠属植物资源概况 | 第8-11页 |
1.3 我国叶下珠属药用植物民族用药经验 | 第11-15页 |
1.3.1 余甘子 (P. emblica) | 第11-13页 |
1.3.2 叶下珠 (P. urinaria) | 第13页 |
1.3.3 贵州叶下珠 (P. bodineri ) | 第13页 |
1.3.4 蜜甘草 (P. ussuriensis) | 第13-14页 |
1.3.5 落萼叶下珠 (P. flexuosus) | 第14页 |
1.3.6 青灰叶下珠 (P. glaucus) | 第14页 |
1.3.7 海南叶下珠 (P. hainanensis) | 第14页 |
1.3.8 小果叶下珠 (P. reticulatus) | 第14页 |
1.3.9 珠子草 (P. niruri) | 第14页 |
1.3.10 西南叶下珠 (P. tsarangensis) | 第14-15页 |
1.4 落萼叶下珠的研究概况 | 第15-22页 |
1.4.1 落萼叶下珠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4.2 落萼叶下珠植物药理作用研究 | 第21-22页 |
1.5 落萼叶下珠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落萼叶下珠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24-48页 |
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24-25页 |
2.1.1 落萼叶下珠药材来源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4-25页 |
2.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25页 |
2.2 落萼叶下珠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 第25-27页 |
2.3 落萼叶下珠化学成分结构解析 | 第27-42页 |
2.3.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27-32页 |
2.3.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32-42页 |
2.4 化合物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 | 第42-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落萼叶下珠化学成分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 第48-55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1.1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的常用检测方法与原理 | 第48-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2页 |
3.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9-50页 |
3.2.2 试剂及细胞株 | 第50页 |
3.2.3 实验方法及过程 | 第50-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低共熔溶剂结合阴离子交换树脂用于固相萃取落萼叶下珠中的cleistanthol | 第55-65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6-60页 |
4.2.1 材料 | 第56-57页 |
4.2.2 试剂与仪器 | 第57页 |
4.2.3 待测样品和标准品的制备 | 第57-58页 |
4.2.4 HPLC系统色谱条件的测定 | 第58页 |
4.2.5 DES的合成 | 第58页 |
4.2.6 聚合物DES-AER和AER的制备 | 第58-59页 |
4.2.7 吸附性实验表征 | 第59-60页 |
4.2.8 聚合物DES-AER和AER用于固相萃取 | 第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4.3.1 聚合物的分子特征 | 第60-61页 |
4.3.2 聚合物吸附性能的评价 | 第61-62页 |
4.3.3 不同聚合物材料对cleistanthol提取率的研究 | 第62-63页 |
4.3.4 方法验证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图:化合物的~1H NMR、~(13)C NMR、2D NMR和HRESIMS | 第74-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