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Bi2O3-TiO2可见光复合催化剂协同处理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8页
    1.1 水体污染现状第11页
    1.2 水体复合污染的特征与主要危害第11-14页
        1.2.1 我国水体复合污染现状第11-12页
        1.2.2 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危害第12-14页
    1.3 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技术第14-16页
    1.4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第16-24页
        1.4.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简介第16-17页
        1.4.2 TiO_2光催化剂的反应机理第17-19页
        1.4.3 影响TiO_2光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第19-20页
        1.4.4 改善TiO_2光催化剂活性以及拓宽TiO_2光谱响应范围研究第20-24页
    1.5 氧化铋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第24-26页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6-28页
        1.6.1 选题依据第26页
        1.6.2 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第28-38页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分析第28-29页
        2.1.1 主要化学试剂第28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8-29页
    2.2 材料结构及分析测试方法第29-31页
        2.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9-30页
        2.2.2 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第30-31页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31页
        2.2.4 能谱(EDS)分析第31页
    2.3 以Cr(Ⅵ)-DBP以及Pb(Ⅱ)-DBP为代表的复合污染光催化活性评价第31-35页
        2.3.1 光催化对象的选择第31-35页
    2.4 以Cu(II)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代表的复合污染光催化活性评价第35-37页
    2.5 光催化反应装置第37-38页
第三章 Bi_2O_3-TiO_2协同处理Cr(Ⅵ)-DBP及Pb(Ⅱ)-DBP复合污染的研究第38-61页
    3.1 前言第38-40页
    3.2 Bi_2O_3-TiO_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第40-41页
    3.3 催化剂表征结果与讨论第41-45页
        3.3.1 光催化剂的XRD表征第41-42页
        3.3.2 UV-Vis漫反射光谱第42-43页
        3.3.3 EDS分析第43-44页
        3.3.4 XPS分析第44-45页
    3.4 光催化剂处理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的活性考察第45-59页
        3.4.1 Bi_2O_3、TiO_2单一催化剂及Bi_2O_3-Ti O_2复合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第45-46页
        3.4.2 催化剂处理Cr(Ⅵ)、DBP单一污染及Cr(Ⅵ)-DBP复合污染的催化活性第46-47页
        3.4.3 不同含量Bi_2O_3对Bi_2O_3-TiO_2处理复合污染活性的影响第47-48页
        3.4.4 pH值对Bi_2O_3-TiO_2处理Cr(Ⅵ)-DBP复合污染活性的影响第48-49页
        3.4.5 Bi_2O_3、TiO_2和Bi_2O_3-TiO_2处理Pb(Ⅱ)-DBP复合污染光催化活性第49-50页
        3.4.6 DBP的量对于Bi_2O_3-TiO_2还原Pb离子的影响第50-51页
        3.4.7 Bi_2O_3-TiO_2处理Pb(Ⅱ)-DBP复合污染中Pb变化机理第51-57页
        3.4.8 氧化物对于Pb粒子变化的影响第57-59页
        3.4.9 Bi_2O_3/TiO_2复合体形成可能的机理第59页
    3.5 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Bi_2O_3-TiO_2协同处理Cu-EDTA复合污染研究第61-72页
    4.1 前言第61-62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62-70页
        4.2.1 催化剂处理Cu、EDTA单一污染及Cu-EDTA复合污染的催化活性第62-64页
        4.2.2 Bi_2O_3-TiO_2催化剂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64-65页
        4.2.3 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65-66页
        4.2.4 Cu和EDTA的摩尔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66-67页
        4.2.5 光催化剂的再生第67-69页
        4.2.6 机理探讨第69-70页
    4.3 小结第70-72页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附件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优秀自行车运动员宫金杰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年度训练特征的研究
下一篇:香港大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