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冲击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梁的动力响应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8页
    1.1 研究背景第18页
    1.2 再生混凝土梁的研究现状第18-23页
        1.2.1 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研究第18-19页
        1.2.2 再生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研究第19-21页
        1.2.3 再生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第21-23页
    1.3 冲击作用相关研究第23-24页
        1.3.1 典型冲击作用第23页
        1.3.2 相关规范计算方法第23-24页
    1.4 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现状第24-29页
        1.4.1 试验研究第24-26页
        1.4.2 DIF公式总结第26-29页
    1.5 混凝土构件动力响应研究现状第29-36页
        1.5.1 试验研究第29-33页
        1.5.2 数值模拟第33-35页
        1.5.3 理论分析第35-36页
    1.6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第36-38页
第二章 再生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第38-58页
    2.1 引言第38页
    2.2 静态力学性能试验第38-41页
        2.2.1 试块制备第38页
        2.2.2 静力抗压强度试验第38-41页
    2.3 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第41-54页
        2.3.1 试验装置第41-42页
        2.3.2 试验原理第42-44页
        2.3.3 试块设计及制备第44-45页
        2.3.4 试验过程第45页
        2.3.5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5-54页
    2.4 有限元验证第54-56页
        2.4.1 有限元模型简介第54-55页
        2.4.2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第55-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三章 再生混凝土梁落锤试验数值模拟预测第58-72页
    3.1 引言第58页
    3.2 试验设计第58-61页
        3.2.1 背景工况第58-59页
        3.2.2 试验方案第59-61页
    3.3 有限元模型第61-66页
        3.3.1 几何模型第61-62页
        3.3.2 材料模型第62-63页
        3.3.3 约束及边界条件第63-64页
        3.3.4 计算方法第64-65页
        3.3.5 网格划分第65-66页
    3.4 有限元预测结果第66-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再生混凝土梁落锤冲击试验第72-98页
    4.1 引言第72页
    4.2 试件设计第72页
    4.3 再生混凝土梁静载试验第72-78页
        4.3.1 加载装置及测试采集第72-73页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3-78页
    4.4 再生混凝土梁落锤试验第78-96页
        4.4.1 加载装置及测试采集第78-79页
        4.4.2 试验结果及讨论第79-89页
        4.4.3 冲击耗能分析第89-93页
        4.4.4 惯性效应分析第93-96页
    4.5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五章 冲击作用与抗冲击能力第98-112页
    5.1 引言第98页
    5.2 冲击作用第98-104页
    5.3 抗冲击能力的判定第104-111页
        5.3.1 连续冲击试验第104-109页
        5.3.2 破坏准则第109-111页
    5.4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六章 质量-弹簧简化模型分析第112-126页
    6.1 引言第112页
    6.2 两自由度质量-弹簧简化模型理论第112-117页
        6.2.1 弹簧k1力学模型第113页
        6.2.2 弹簧k2力学模型第113-115页
        6.2.3 质量m1力学模型第115-116页
        6.2.4 质量m2力学模型第116页
        6.2.5 无阻尼假定第116-117页
        6.2.6 计算求解第117页
    6.3 简化分析模型验证第117-118页
    6.4 参数分析第118-123页
    6.5 本章小结第123-126页
第七章 基于位移的再生混凝土梁抗冲击设计第126-132页
    7.1 引言第126页
    7.2 设计流程第126-129页
    7.3 设计实例第129-130页
    7.4 本章小节第130-132页
结论第132-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2-154页
致谢第154-156页
附件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政府对以色列核计划的政策及原因探析(1958-1969)
下一篇:论巴西国会对国家外交决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