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国民收入、国民财富论文

和谐社会: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的历史和解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3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第8页
 二、文献综述第8-11页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第11页
 四、研究方法第11-13页
第一章 理论目标: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现代性理解第13-27页
 第一节 共同富裕的理论特质第14-16页
  一、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第14-15页
  二、多样性与层次性的统一第15页
  三、过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第15-16页
 第二节 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第16-20页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目的第16-17页
  二、实现的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17-18页
  三、实现的途径是允许部分优先富裕第18-19页
  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统一第19-20页
 第三节 共同富裕思想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性第20-27页
  一、和谐社会与共同富裕思想具有理论的内在一致性第20-22页
  二、和谐社会的本质和价值取向要求共同富裕的实现第22-24页
  三、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创新和现实回归第24-27页
第二章 现实挑战: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难题第27-41页
 第一节 贫富差距的科学界定第27-29页
  一、贫富差距问题的提出第27-28页
  二、贫富差距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第28-29页
 第二节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现状的多维度透视第29-37页
  一、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具体表现第29-33页
  二、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第33-35页
  三、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程度的评估第35-37页
 第三节 对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现实的理性审视第37-41页
  一、适度差距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第37-38页
  二、解决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第38-39页
  三、贫富差距的扩大呼吁和谐社会的建立第39-41页
第三章 历史回顾: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的历史博弈第41-59页
 第一节 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溯源第41-47页
  一、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第41-43页
  二、西方哲学的和谐观第43-45页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第45-47页
 第二节 和谐社会理论的产生第47-53页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深刻内涵第47-51页
  二、和谐社会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第51-53页
 第三节 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矛盾化解的历史归宿第53-59页
  一、和谐社会的本质包含化解二者矛盾的内在要求第53-54页
  二、和谐社会的实现过程即是此矛盾的化解过程第54-56页
  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对贫富差距的超越和共同富裕的实现第56-59页
第四章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寻求二者矛盾的和解第59-72页
 第一节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差距第59-61页
  一、建立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第59页
  二、加大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第59-60页
  三、严格分配行为的法律规范第60-61页
 第二节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第61-65页
  一、加大就业政策力度,创新就业方式第61-62页
  二、关注中低收入群体,明确就业重点第62-64页
  三、促进劳动要素平等,实现就业公平第64-65页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第65-69页
  一、建立共担机制,增加资金投入第65-66页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第66-67页
  三、加快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建设第67页
  四、充分发挥慈善事业的补充作用第67-69页
 第四节 推动非政府组织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第69-72页
  一、加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扶持力度第69-70页
  二、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第70页
  三、加强非政府组织的法制化和制度化第70-72页
结语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肃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多视角的分析
下一篇:天水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及对策研究--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