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肥料、农药工业论文

吡蚜酮生产废水的综合治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我国农药工业废水现状第10页
    1.2 吡蚜酮生产流程及废水性质第10-13页
        1.2.1 吡蚜酮生产流程第10-12页
        1.2.2 吡蚜酮生产废水的水质特征第12-13页
    1.3 农药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3-18页
        1.3.1 吸附法第13页
        1.3.2 膜分离法第13页
        1.3.3 络合萃取法第13-14页
        1.3.4 混凝法第14页
        1.3.5 氧化法第14-16页
        1.3.6 生化处理方法第16-17页
        1.3.7 水解法第17页
        1.3.8 焚烧法第17页
        1.3.9 离子交换法第17-18页
    1.4 课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第18-20页
第2章 吡蚜酮废液的氨转化研究第20-26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试剂及分析仪器第20页
    2.3 实验装置及步骤第20-23页
        2.3.1 实验装置第20-21页
        2.3.2 实验步骤第21页
        2.3.3 实验分析方法第21-23页
    2.4 氨转化实验第23-25页
        2.4.1 碱加入量确定第23-24页
        2.4.2 氨转化实验过程第24-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侧线精馏分离硫酸铵-甲醇-水的研究第26-41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Aspen plus软件简介第26页
    3.3 模拟过程中物性方法的选择第26-27页
    3.4 模拟装置和模拟参数第27-28页
        3.4.1 模拟装置第27页
        3.4.2 模拟参数第27-28页
    3.5 侧线精馏过程影响因素的模拟研究第28-35页
        3.5.1 塔顶采出率的变化对侧线精馏的影响第28-29页
        3.5.2 回流比的变化对侧线精馏的影响第29-30页
        3.5.3 侧线采出率的变化对侧线精馏的影响第30-32页
        3.5.4 塔板数的变化对侧线精馏的影响第32-33页
        3.5.5 进料位置的变化对侧线精馏的影响第33-34页
        3.5.6 侧线出料位置的变化对侧线精馏的影响第34-35页
    3.6 侧线精馏正交试验优化第35-38页
        3.6.1 侧线精馏正交试验设计第36-37页
        3.6.2 侧线精馏优化结果第37-38页
    3.7 连续侧线精馏实验第38-40页
        3.7.1 实验装置第38-39页
        3.7.2 实验分析方法第39页
        3.7.3 实验结果第39-40页
    3.8 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络合萃取研究第41-54页
    4.1 引言第41-42页
        4.1.1 络合剂的选择原则第41页
        4.1.2 稀释剂的选择原则第41-42页
        4.1.3 助溶剂的选择原则第42页
    4.2 实验部分第42-44页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2-43页
        4.2.2 络合萃取实验装置第43页
        4.2.3 络合萃取步骤第43页
        4.2.4 萃取分配比及萃取率的计算第43-44页
        4.2.5 实验过程的分析方法第44页
    4.3 萃取剂筛选第44-46页
        4.3.1 络合剂的筛选第44-45页
        4.3.2 稀释剂的筛选第45-46页
        4.3.3 助溶剂的筛选第46页
    4.4 萃取条件的选择第46-53页
        4.4.1 含氮有机物初始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第46-47页
        4.4.2 废液pH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第47-49页
        4.4.3 络合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第49-50页
        4.4.4 水油比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第50-51页
        4.4.5 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第51-52页
        4.4.6 萃取温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第52-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络合萃取过程优化设计与分析第54-70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BP人工神经网络简介第54-56页
        5.2.1 BP人工神经基本数学原理第54-55页
        5.2.2 BP人工神经的训练流程第55-56页
    5.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络合萃取过程建模第56-59页
        5.3.1 模型训练样本第56-57页
        5.3.2 络合萃取模型的网络结构第57-59页
    5.4 BP神经网络模型的仿真及验证第59-62页
        5.4.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第59-60页
        5.4.2 BP神经网络训练结果第60-61页
        5.4.3 BP神经网络模型验证第61-62页
    5.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络合萃取优化第62-69页
        5.5.1 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62-64页
        5.5.2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第64-65页
        5.5.3 结果分析与响应曲面优化第65-69页
    5.6 多级络合萃取的优化与实验结果比较第69页
    5.7 结论第69-70页
第6章 萃取剂的再生研究第70-75页
    6.1 引言第70页
    6.2 萃取剂再生方法第70-71页
    6.3 反萃取实验方法第71页
    6.4 反萃剂的确定第71页
    6.5 单因素对反萃取过程的影响第71-74页
        6.5.1 盐酸浓度对反萃取效果的影响第71-72页
        6.5.2 反萃时间对反萃取效果的影响第72-73页
        6.5.3 萃取剂循环使用次数对反萃取效果的影响第73-74页
    6.6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7章 工艺过程总物料衡算第75-79页
    7.1 引言第75页
    7.2 物料衡算第75-78页
        7.2.1 氨转化过程物料衡算第75-76页
        7.2.2 侧线精馏过程物料衡算第76-77页
        7.2.3 络合萃取过程物料衡算第77-78页
        7.2.4 反萃取过程物料衡算第78页
    7.3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8.1 结论第79-80页
    8.2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6页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探索—利用视角的企业间合作关系序列模式研究
下一篇:咔唑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