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预测地震动的基本方法 | 第13-14页 |
1.3 随机经验格林函数方法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9页 |
1.3.1 模拟地震动的不确定性 | 第15-16页 |
1.3.2 方向性效应的模拟 | 第16-18页 |
1.3.3 广义经验格林函数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9-22页 |
第二章 两步随机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及应力降的表示 | 第22-4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两步随机经验格林函数方法 | 第22-27页 |
2.2.1 传统经验格林函数方法 | 第22-24页 |
2.2.2 两步随机经验格林函数方法 | 第24-27页 |
2.3 应力降的表示 | 第27-39页 |
2.3.1 应力降的计算结果 | 第27-31页 |
2.3.2 应力降的统计规律 | 第31-34页 |
2.3.3 地震平均应力降的确定 | 第34-35页 |
2.3.4 应力降不均匀分布 | 第35-37页 |
2.3.5 确定平均应力降的基本流程 | 第37-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模拟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40-70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模拟地震动的有效性 | 第40-56页 |
3.2.1 2013 年芦山地震地震动模拟 | 第40-48页 |
3.2.2 2016 年日本熊本地震地震动模拟 | 第48-53页 |
3.2.3 2008 年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地震动模拟 | 第53-56页 |
3.3 模拟结果不确定性分析 | 第56-68页 |
3.3.1 应力降不确定性 | 第56-65页 |
3.3.2 震源随机破裂过程 | 第65-66页 |
3.3.3 矩震级不确定性 | 第66-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震源破裂方向性效应模拟 | 第70-92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小地震震源破裂方向性的影响 | 第70-74页 |
4.3 小地震震源破裂方向性的模拟 | 第74-82页 |
4.3.1 两步随机经验格林函数方法的改进 | 第74-75页 |
4.3.2 模拟小地震的震源破裂方向性 | 第75-82页 |
4.4 目标地震地震动方向性效应的模拟 | 第82-89页 |
4.4.1 改进的两步随机方法模拟地震动方向性效应 | 第82-86页 |
4.4.2 修正模拟记录表示地震动方向性效应 | 第86-87页 |
4.4.3 模拟熊本地震破裂方向 | 第87-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第五章 广义经验格林函数及其应用 | 第92-122页 |
5.1 引言 | 第92-93页 |
5.2 日本强震动记录作为广义经验格林函数 | 第93-98页 |
5.2.1 日本强震动记录介绍 | 第93-94页 |
5.2.2 传播路径差异 | 第94-97页 |
5.2.3 广义经验格林函数的选取 | 第97-98页 |
5.3 广义经验格林函数模拟芦山地震 | 第98-113页 |
5.3.1 K-NET台站记录 | 第98-105页 |
5.3.2 KiK-net台站记录 | 第105-113页 |
5.4 模拟唐山地震地震动 | 第113-120页 |
5.4.1 唐山地震设定 | 第113-115页 |
5.4.2 广义经验格林函数 | 第115页 |
5.4.3 唐山地震模拟结果 | 第115-12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122-12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23-126页 |
附录1 钻孔记录深度影响修正 | 第126-128页 |
附表1 模拟熊本地震记录台站 | 第128-129页 |
附表2 模拟岩手宫城内陆地震记录台站 | 第129-130页 |
附表3 模拟芦山地震的KiK-net钻孔基岩台站记录 | 第130-137页 |
附表4 模拟唐山地震的KiK-net钻孔基岩台站记录 | 第137-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作者简介 | 第15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58-15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