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陆气相互作用 | 第10-11页 |
| ·陆面过程的研究 | 第11-15页 |
| ·陆面过程的观测 | 第11-13页 |
| ·陆面过程模型的发展 | 第13-14页 |
| ·陆气相互作用的敏感性研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 | 第15-16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方法与创新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论文创新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 ·黑河流域的基本概况 | 第18-19页 |
| ·黑河流域的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 ·黑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在黑河流域的高分辨率模拟 | 第21-34页 |
| ·RegCM3的发展与介绍 | 第21-26页 |
| ·模式发展 | 第21-22页 |
| ·模式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层以及地图投影 | 第22-24页 |
| ·模式动力方程组 | 第24-25页 |
| ·模式的物理过程 | 第25-26页 |
| ·并行环境 | 第26页 |
| ·RegCM3在黑河流域模拟能力的检验 | 第26-33页 |
| ·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 ·数据获取 | 第27-29页 |
| ·模式精度检验 | 第29-30页 |
| ·黑河流域2m气温的模拟 | 第30-31页 |
| ·黑河流域降水的模拟 | 第31-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植被变化下的区域气候响应 | 第34-41页 |
| ·植被变化的模拟实验 | 第34-36页 |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 ·上游林地扩大对气候的影响 | 第37页 |
| ·中游农田扩大对气候的影响 | 第37-38页 |
| ·荒漠化对气候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对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分析 | 第39页 |
| ·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VIC模型在黑河干流上游的应用 | 第41-62页 |
| ·VIC水文模型的介绍 | 第41-42页 |
| ·VIC水文模型的发展 | 第41-42页 |
| ·VIC模型的特点 | 第42页 |
| ·VIC模型的原理 | 第42-51页 |
| ·能量平衡计算 | 第43-44页 |
| ·蒸散发计算 | 第44-48页 |
| ·冠层水量平衡 | 第48页 |
| ·地表直接径流 | 第48-49页 |
| ·基流 | 第49页 |
| ·土壤水 | 第49-50页 |
| ·降雪计算 | 第50页 |
| ·冻土计算 | 第50页 |
| ·汇流计算 | 第50-51页 |
| ·VIC模型的数据准备 | 第51-58页 |
| ·流域信息提取 | 第51页 |
| ·气象驱动数据 | 第51-53页 |
| ·植被数据 | 第53-55页 |
| ·土壤数据 | 第55-57页 |
| ·区域控制文件 | 第57页 |
| ·VIC模型输出 | 第57-58页 |
| ·VIC模型运行 | 第58-59页 |
| ·水文参数率定 | 第58-59页 |
| ·模拟精度检验 | 第59页 |
| ·模拟结果 | 第59-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黑河干流上游径流量的变化 | 第62-68页 |
| ·未来气候预估 | 第62-65页 |
| ·SDSM统计降尺度模型在黑河流域上游的应用 | 第63-65页 |
| ·未来气候情景假设 | 第65页 |
| ·未来气候下的径流量变化 | 第65-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不足和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