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1.2 项目支持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25页 |
1.2.1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2.2 油茶抗性机理方面研究 | 第24-25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8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2.4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29-32页 |
2.4.1 叶片干重、鲜重和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4.2 叶片长、宽、叶面积的测量 | 第30页 |
2.4.3 叶片下表皮气孔结构观测 | 第30页 |
2.4.4 叶片细胞显微结构观测 | 第30-31页 |
2.4.5 光合生理的测定 | 第31页 |
2.4.6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31-32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74页 |
3.1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形态的影响 | 第33-44页 |
3.1.1 油茶叶片解剖结构 | 第33-35页 |
3.1.2 干旱胁迫下油茶叶片外部形态特征 | 第35-36页 |
3.1.3 干旱胁迫下油茶叶片表皮特征及叶肉结构 | 第36-41页 |
3.1.4 干旱胁迫下油茶叶片主脉结构特征 | 第41-43页 |
3.1.5 小结与讨论 | 第43-44页 |
3.2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44-60页 |
3.2.1 净光合速率及其日变化 | 第45-47页 |
3.2.2 蒸腾速率及其日变化 | 第47-49页 |
3.2.3 气孔导度及其日变化 | 第49-51页 |
3.2.4 胞间CO_2浓度及其日变化 | 第51-54页 |
3.2.5 水分利用效率及其日变化 | 第54-56页 |
3.2.6 油茶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第56-57页 |
3.2.7 小结与讨论 | 第57-60页 |
3.3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60-68页 |
3.3.1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2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3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4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5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6 油茶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第65-66页 |
3.3.7 小结与讨论 | 第66-68页 |
3.4 干旱胁迫对油茶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68-72页 |
3.4.1 干旱胁迫对油茶根系IAA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3.4.2 干旱胁迫对油茶根系ABA含量的影响 | 第69页 |
3.4.3 干旱胁迫对油茶根系GA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3.4.4 干旱胁迫对油茶根系ZR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3.4.5 油茶根系内源激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页 |
3.4.6 小结与讨论 | 第71-72页 |
3.5 油茶叶片抗旱性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第72-7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4-78页 |
4.1 结论 | 第74-75页 |
4.2 讨论 | 第75-76页 |
4.3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