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7页 |
1.1 引言 | 第16-18页 |
1.2 已观察到的气候变化 | 第18-23页 |
1.2.1 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2 对物种物候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3 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 第20-22页 |
1.2.4 对群落的影响 | 第22页 |
1.2.5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 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 第23-25页 |
1.4 脆弱性评估 | 第25-35页 |
1.4.1 脆弱性的概念 | 第25-26页 |
1.4.2 脆弱性评估的意义 | 第26页 |
1.4.3 脆弱性评估方法 | 第26-31页 |
1.4.4 脆弱评估指标 | 第31-34页 |
1.4.5 脆弱性评估结果的应用 | 第34-35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5页 |
1.6 科学问题 | 第35-36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大熊猫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 第37-49页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2.2 研究地点 | 第38-3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2.3.1 红外相机布设 | 第39-40页 |
2.3.2 数据分析 | 第40-42页 |
2.4 结果 | 第42-46页 |
2.4.1 大熊猫拍摄概况 | 第42页 |
2.4.2 年活动规律和季节性活动规律 | 第42页 |
2.4.3 日活动规律 | 第42-43页 |
2.4.4 日活动规律生态季节性差异 | 第43-44页 |
2.4.5 大熊猫活动对环境温度的选择 | 第44页 |
2.4.6 大熊猫活动对海拔的选择 | 第44-45页 |
2.4.7 大熊猫活动范围变化 | 第45-46页 |
2.5 讨论 | 第46-48页 |
2.6 结论 | 第48-49页 |
第三章 羚牛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 第49-62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研究地点 | 第50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50-52页 |
3.3.1 红外相机布设 | 第50页 |
3.3.2 数据分析 | 第50-52页 |
3.4 结果 | 第52-59页 |
3.4.1 羚牛拍摄概况 | 第52页 |
3.4.2 年活动规律 | 第52-54页 |
3.4.3 日活动节律 | 第54页 |
3.4.4 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差异 | 第54-55页 |
3.4.5 羚牛活动对环境温度的选择 | 第55-56页 |
3.4.6 羚牛季节性迁移规律 | 第56-57页 |
3.4.7 羚牛活动范围变化 | 第57-59页 |
3.5 讨论 | 第59-62页 |
第四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地区大熊猫脆弱性评估 | 第62-82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研究区域 | 第63-64页 |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64-72页 |
4.3.1 大熊猫分布数据 | 第64-65页 |
4.3.2 气候数据 | 第65-70页 |
4.3.3 适宜生境模型 | 第70-71页 |
4.3.4 保护空缺分析 | 第71页 |
4.3.5 脆弱性评估 | 第71-72页 |
4.4 结果 | 第72-78页 |
4.4.1 物种分布模型 | 第72-73页 |
4.4.2 适宜生境变化 | 第73-74页 |
4.4.3 保护区空缺分析 | 第74-77页 |
4.4.4 脆弱性评估 | 第77-78页 |
4.5 讨论 | 第78-79页 |
4.6 保护对策 | 第79-82页 |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地区主要濒危动物分布变化 | 第82-95页 |
5.1 引言 | 第82-83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83-86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83页 |
5.2.2 物种分布点收集 | 第83-84页 |
5.2.3 环境变量数据 | 第84页 |
5.2.4 适宜生境模型 | 第84-85页 |
5.2.5 物种分布变化 | 第85页 |
5.2.6 保护空缺分析 | 第85-86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86-92页 |
5.3.1 物种分布模型 | 第86-87页 |
5.3.2 物种适宜生境变化 | 第87-89页 |
5.3.3 物种分布变化 | 第89页 |
5.3.4 濒危物种风险评估 | 第89-90页 |
5.3.5 保护空缺分析 | 第90-92页 |
5.4 讨论 | 第92-9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5-99页 |
6.1 结论 | 第95-96页 |
6.2 创新性 | 第96-97页 |
6.3 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20页 |
附录 | 第120-124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