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荷载与结构承载力论文

支柱式瓷绝缘子承载性能的数值分析及实验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页
    1.2 绝缘子的功能与应用第13-16页
        1.2.1 绝缘子分类第13-14页
        1.2.2 支柱式瓷绝缘子结构组成第14-15页
        1.2.3 绝缘子应用与受力特征第15-16页
    1.3 绝缘子的断裂危害第16-18页
    1.4 绝缘子机械性能研究现状第18-21页
        1.4.1 研究方向第18-19页
        1.4.2 试验研究第19-20页
        1.4.3 数值仿真研究第20-21页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1-23页
        1.5.1 研究目的第21页
        1.5.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绝缘子静力试验分析第23-32页
    2.1 绝缘子静力分析第23页
    2.2 绝缘子静力加载试验方法概述第23-24页
    2.3 试验目的与方案设计第24-26页
        2.3.1 试验目的第24-25页
        2.3.2 检测方案第25-26页
    2.4 试验记录第26-31页
        2.4.1 试件安装与测点布置第26-27页
        2.4.2 荷载时间曲线第27-28页
        2.4.3 应力应变曲线第28-30页
        2.4.4 试件破坏形式与分析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绝缘子静载开裂仿真分析第32-47页
    3.1 有限元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第32-35页
        3.1.1 有限单元法第32页
        3.1.2 内聚力单元与损伤模型第32-33页
        3.1.3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CDP)第33-35页
    3.2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35-38页
        3.2.1 绝缘子几何模型的简化第35-36页
        3.2.2 网格划分和单元选择第36页
        3.2.3 准静态分析设置第36-37页
        3.2.4 材料参数敏感性试验设计第37-38页
    3.3 仿真结果分析第38-46页
        3.3.1 应力与位移响应结果分析第39-40页
        3.3.2 水泥胶装层的损伤分布第40-41页
        3.3.3 粘结界面破坏过程分析第41-42页
        3.3.4 界面开裂与结构承载力的关系第42页
        3.3.5 界面力学参数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第42-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组合绝缘子的动态响应试验设计与分析第47-59页
    4.1 组合绝缘子地震响应试验设计第47-49页
        4.1.1 试验内容第47-48页
        4.1.2 试验主体第48页
        4.1.3 地震输入波的确定第48-49页
    4.2 试验步骤与方案第49-50页
    4.3 试验数据整理第50-58页
        4.3.1 结构的动力特性第50-53页
        4.3.2 结构的加速度响应第53-55页
        4.3.3 结构的应变响应第55-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组合绝缘子动态响应的仿真分析第59-76页
    5.1 动力学基础理论第59-62页
        5.1.1 静力理论第59页
        5.1.2 模态分析第59-60页
        5.1.3 反应谱理论第60-61页
        5.1.4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第61-62页
    5.2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62-64页
        5.2.1 组合绝缘子模型简化第62页
        5.2.2 网格划分和单元类型第62-63页
        5.2.3 有限元损伤模拟第63-64页
    5.3 组合绝缘子的模态分析第64-69页
        5.3.1 绝缘子无损状态的模态分析第64-66页
        5.3.2 绝缘子胶粘层在不同损伤状态下的模态分析第66-68页
        5.3.3 绝缘子胶装开裂损伤的模态分析第68-69页
    5.4 绝缘子支撑结构动力时程分析第69-75页
        5.4.1 基于模态叠加法的动力时程分析第69-72页
        5.4.2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第72-75页
    5.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6.1 结论第76-77页
    6.2 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代河西达官吴允诚家族研究
下一篇:西夏首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