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 补阳还五汤的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1.1 补阳还五汤组方药物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 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3 补阳还五汤的药动学研究 | 第17-18页 |
1.4 补阳还五汤的制剂学研究 | 第18页 |
2 微透析采样技术的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2.1 微透析的工作原理与主要特点 | 第18-19页 |
2.2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校正方法 | 第19页 |
2.3 微透析应用于脑局部研究的主要概述 | 第19-20页 |
2.4 微透析技术应用于血液药动学中的研究概述 | 第20-21页 |
3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应用于血流监测的研究概述 | 第21-23页 |
3.1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主要特点 | 第21页 |
3.2 激光散斑衬比度值的算法 | 第21-22页 |
3.3 LSCI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4 课题特色与创新性 | 第23-24页 |
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用补阳还五注射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25-45页 |
第一节 黄芪总皂苷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25-34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25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5-32页 |
3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二节 补阳还五汤活血方提取工艺条件研究 | 第34-41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4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4-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实验用补阳还五注射剂的制备 | 第41-45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1-4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2-43页 |
3 讨论 | 第43-44页 |
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在体微透析采样方法的建立 | 第45-58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5-46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1.2 药物和试剂 | 第45页 |
1.3 试液的配制 | 第45-46页 |
1.4 实验动物 | 第46页 |
1.5 探针的预处理 | 第46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6-56页 |
2.1 微透析液中FA、TMP 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6-48页 |
2.2 流速对FA/TMP在脑及血液微透析探针中体外回收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 浓度对FA/TMP在脑及血液微透析探针中体外回收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2.4 温度对FA/TMP在脑及血液微透析探针中体外回收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2.5 FA/TMP脑及血液探针体内回收率稳定性的研究 | 第51-54页 |
2.6 脑及血液探针回收率的日内重现性 | 第54-56页 |
3 讨论 | 第56-57页 |
3.1 微透析灌流液的前处理及体外模拟环境 | 第56页 |
3.2 探针导管内死体积的补偿 | 第56页 |
3.3 反透析法应用于微透析探针FA/TMP体内回收率的测定 | 第56-57页 |
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UPLC-MS法补阳还五汤大鼠脑局部及全身的药动学研究 | 第58-73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8-59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1.2 试药与试剂 | 第58-59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59页 |
1.4 溶液的制备 | 第5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9-71页 |
2.1 建立UPLC-MS同时测定微透析液中FA、TMP的含量 | 第59-64页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64页 |
2.3 脑及血液微透析探针的植入 | 第64页 |
2.4 微透析液样品的采集及体内回收率的测定 | 第64-65页 |
2.5 探针的后处理 | 第65页 |
2.6 实验结果 | 第65-71页 |
3 讨论 | 第71-72页 |
3.1 微透析联合UPLC-MS进行FA/TMP体内药动学研究的优势 | 第71页 |
3.2 液相条件及内标物的选择 | 第71页 |
3.3 复方中FA/TMP的药动学特性 | 第71-72页 |
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合LSCI法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 第73-90页 |
第一节 LSCI观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方法的建立 | 第73-8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73-79页 |
3 讨论 | 第79-80页 |
4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二节 补阳还五汤对不同损伤程度MCAO大鼠梗塞体积、神经功能、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 第81-9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81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81-88页 |
3 讨论 | 第88页 |
4 小结 | 第88-90页 |
结语 | 第90-92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90-91页 |
二、后续研究建议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