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5页 |
1.1 紫稻所含的花色素苷的概述 | 第14-20页 |
1.1.1 花色素苷的发现 | 第14页 |
1.1.2 花色素苷影响水稻光合作用的特性 | 第14-16页 |
1.1.3 花色素苷的表达机制 | 第16-17页 |
1.1.4 花色素苷的代谢调控途径 | 第17-19页 |
1.1.5 花色素苷的基因克隆 | 第19-20页 |
1.2 紫稻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1 紫稻性状的研究 | 第20-21页 |
1.2.2 紫稻基因/QTL的定位 | 第21页 |
1.2.3 水稻紫叶基因/QTL的克隆 | 第21-22页 |
1.2.4 水稻紫叶基因发表达机制和遗传改良 | 第22页 |
1.3 紫稻杂种优势及利用 | 第22-23页 |
1.3.1 杂种优势的概念 | 第22页 |
1.3.2 杂种优势的现状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5-26页 |
2.1.1 亲本材料 | 第25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1.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6-33页 |
2.2.1 材料种植 | 第26页 |
2.2.2 材料取样和记录方法 | 第26页 |
2.2.3 定位群体的构建 | 第26-28页 |
2.2.4 材料农艺性状调查 | 第28页 |
2.2.5 叶片光合作用指标检测 | 第28页 |
2.2.6 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2.2.7 PCR扩增 | 第29-30页 |
2.2.8 电泳检测 | 第30-31页 |
2.2.9 银染显影和记录结果 | 第31页 |
2.2.10 紫叶性状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31-32页 |
2.2.11 紫叶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3.1 紫叶光合作用表现初步观察 | 第33-36页 |
3.2 紫叶稻农艺性状观察 | 第36-37页 |
3.3 紫叶性状遗传和基因定位群体构建 | 第37页 |
3.4 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37-40页 |
3.5 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2-47页 |
4.1 结论 | 第42-43页 |
4.2 讨论 | 第43-45页 |
4.2.1 PZ10中的紫叶控制基因是一个新的基因位点 | 第43页 |
4.2.2 影响紫稻光合作用和农艺性状的因素 | 第43-44页 |
4.2.3 对紫稻生物特性的一些现象的观察 | 第44-45页 |
4.2.4 紫叶稻基因挖掘上的有关问题 | 第45页 |
4.3 问题与展望 | 第45-47页 |
4.3.1 问题 | 第45页 |
4.3.2 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附录Ⅰ 实验所用的试剂配方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