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中国城市街道的困境 | 第14-15页 |
1.1.2 全球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15-16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6-18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6-18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8页 |
1.3 相关概念阐述与辨析 | 第18-20页 |
1.4 论文研究的日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1.5.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1.5.2 国内相关研究及进展 | 第26-29页 |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9-32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6.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6.3 研究框架 | 第30-32页 |
第2章. 社区尺度街道的相关研究 | 第32-43页 |
2.1 街道在城市中的发展历程 | 第32-37页 |
2.1.1 汽车时代前传统街道演变 | 第32-35页 |
2.1.2 进入汽车时代后街道的发展演变 | 第35-37页 |
2.2 社区尺度街道的类型 | 第37-38页 |
2.3 社区尺度街道的特质 | 第38-40页 |
2.4 街道与社区的关系 | 第40-41页 |
2.4.1 街道与社区的空间关系 | 第40-41页 |
2.4.2 街道与社区的交通关系 | 第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社区尺度可持续性街道的调查研究——以南京市马台街和湖南路为例 | 第43-86页 |
3.1 研究样本 | 第43-46页 |
3.1.1 确定研究样本 | 第43-44页 |
3.1.2 研究样本基本概况 | 第44-45页 |
3.1.3 研究样本特征 | 第45-46页 |
3.2 确定研究维度和指标 | 第46-48页 |
3.3 调研统计及分析 | 第48-80页 |
3.3.1 社会可持续性 | 第49-61页 |
3.3.2 经济可持续性 | 第61-76页 |
3.3.3 环境可持续性 | 第76-80页 |
3.4 街道的纵向比较 | 第80-82页 |
3.5 调研反思 | 第82-8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4章. 社区尺度可持续性街道的营造策略 | 第86-132页 |
4.1 基于物质空间形态的可持续性街道营造策略 | 第86-100页 |
4.1.1 街道的实体——街景 | 第86-94页 |
4.1.2 街道的空间 | 第94-100页 |
4.2 基于日常生活的可持续性街道的营造策略 | 第100-106页 |
4.2.1 整合街道与社区模式 | 第101-103页 |
4.2.2 激活作为场所的街道 | 第103-106页 |
4.3 基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可持续性街道营造策略 | 第106-119页 |
4.3.1 鼓励绿色出行的街道设计 | 第107-111页 |
4.3.2 促进街道健康的绿色技术应用 | 第111-118页 |
4.3.3 恢复街道生物多样性 | 第118-119页 |
4.4 街道改造设计——以马台街为例 | 第119-13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4页 |
5.1 结论 | 第132-133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0页 |
附录 | 第140-143页 |
成果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