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 | 第10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1.2 研究价值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社会心态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媒介技术研究 | 第12-13页 |
1.2.3 传播伦理失范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设想与研究突破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网络传播伦理失范概述 | 第16-19页 |
2.1 网络传播伦理失范 | 第16页 |
2.2 网络传播伦理失范的表现方式 | 第16-17页 |
2.2.1 低俗与无效信息 | 第16页 |
2.2.2 舆论暴力 | 第16-17页 |
2.2.3 谣言与诽谤 | 第17页 |
2.3 网络传播伦理失范研究趋势解读 | 第17-19页 |
第3章 网络媒介技术与营销手段促因 | 第19-23页 |
3.1 网络媒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3.1.1“直播”的兴起 | 第19页 |
3.1.2 实时荧屏互动 | 第19-20页 |
3.1.3 VR的浸入式传播 | 第20页 |
3.2 网络媒介营销手段 | 第20-21页 |
3.2.1 营销模式: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 | 第20页 |
3.2.2 营销活动:定点爆炸式营销 | 第20-21页 |
3.3 网络媒介技术与营销手段对网络传播伦理的冲击 | 第21-23页 |
第4章 社会心态促因 | 第23-33页 |
4.1 社会心态 | 第23-26页 |
4.1.1 社会心态的核心问题 | 第23页 |
4.1.2 社会中的个体与集体,意向与行为 | 第23-25页 |
4.1.3 社会心态与网络传播之关系 | 第25-26页 |
4.2 网络媒介传者行为的失范 | 第26-31页 |
4.2.1 网络媒介的个体意向 | 第27-28页 |
4.2.2 网络媒介集体失范的形成 | 第28-31页 |
4.3 传播行为失范对社会心态的反向作用 | 第31-33页 |
4.3.1 传播行为失范加强了社会心态的动态性 | 第31-32页 |
4.3.2 热点事件传播失范催生极端社会心态 | 第32-33页 |
第5章 网络媒介性质促因 | 第33-38页 |
5.1 符号“失真” | 第33-35页 |
5.1.1 报道对象的符号化的两层含义 | 第33-34页 |
5.1.2 符号失真对受众的影响 | 第34-35页 |
5.2“超域”情态 | 第35-36页 |
5.3“象征”消费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