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13-14页 |
1.3.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内容框架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第15-25页 |
2.1. 地方政府绩效考评中公众参与的涵义 | 第15-16页 |
2.1.1. 地方政府绩效考评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公众参与的涵义 | 第15-16页 |
2.2.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考评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参与民主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协商民主理论 | 第17-18页 |
2.2.3. 新绩效管理理论 | 第18页 |
2.2.4. 善治与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2.3.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考评的要素分析 | 第19-25页 |
2.3.1. 公众参与的动机 | 第20-21页 |
2.3.2. 公众参与的主体 | 第21-22页 |
2.3.3. 公众参与的范围 | 第22-23页 |
2.3.4. 公众参与的途径 | 第23-24页 |
2.3.5. 公众参与的结果运用 | 第24-25页 |
3. 柳州市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考评实证分析 | 第25-37页 |
3.1. 柳州市政府绩效考评基本概况 | 第25-26页 |
3.2. 柳州市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考评的具体做法 | 第26-32页 |
3.2.1. 综合评议 | 第27-29页 |
3.2.2. 专项评议 | 第29-31页 |
3.2.3. 公众评议群众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 | 第31-32页 |
3.3. 柳州市公众评议的特点及成效分析 | 第32-34页 |
3.3.1. 评议主体的多元化 | 第32-33页 |
3.3.2. 评议方式的多样化 | 第33页 |
3.3.3. 评议结果运用的实心化 | 第33-34页 |
3.3.4. 评议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 第34页 |
3.4. 柳州市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3.4.1. 部分评议的内容重复 | 第34页 |
3.4.2. 评议方式相对保守 | 第34-35页 |
3.4.3. 评议内容相对简单 | 第35页 |
3.4.4. 计分方式相对粗放 | 第35页 |
3.4.5. 公众参与范围相对狭窄 | 第35页 |
3.4.6. 问题整改简单应付 | 第35-36页 |
3.4.7. 结果公开机制不够完善 | 第36-37页 |
4. 地方政府绩效考评公众参与共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3页 |
4.1.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考评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 第37-39页 |
4.1.1. 公众参与的热情度不高 | 第37页 |
4.1.2. 公众参与的持续性不强 | 第37-38页 |
4.1.3. 参与主体的代表性不足 | 第38页 |
4.1.4. 公众参与的领域有限 | 第38页 |
4.1.5. 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 第38-39页 |
4.1.6. 公众参与结果的运用力度较小 | 第39页 |
4.2. 地方政府绩效考评中公众参与问题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4.2.1. 公众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4.2.2. 政府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4.2.3. 制度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41-42页 |
4.2.4. 技术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5. 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评中公众参与的对策 | 第43-49页 |
5.1. 培育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 第43页 |
5.1.1. 培育和树立公众的公民意识 | 第43页 |
5.1.2. 提升公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参与能力 | 第43页 |
5.2. 完善法律政策和制度安排为公众参与提供保障 | 第43-44页 |
5.2.1. 建立健全有关地方政府绩效考评的法律法规 | 第44页 |
5.2.2. 从制度上对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考评工作加以规范 | 第44页 |
5.3. 吸引不同阶层的群体参与绩效考评提高公众参与的代表性 | 第44-46页 |
5.3.1. 合理甄别参与主体范围 | 第44-45页 |
5.3.2. 科学设计参与主体的比例构成和评价权重 | 第45页 |
5.3.3. 根据参与主体的特点合理设计评价内容 | 第45页 |
5.3.4. 合理选择参与时间和地点 | 第45-46页 |
5.4. 拓宽绩效考评中公众参与的范围和领域扩大公众参与的影响力 | 第46-47页 |
5.4.1. 合理确定参与主体对应的评价对象 | 第46页 |
5.4.2. 拓宽公众参与评价的链条 | 第46页 |
5.4.3. 引导培育和壮大第三方评估机构 | 第46-47页 |
5.5. 丰富公众参与绩效考评的途径打造公众参与直通车 | 第47-48页 |
5.5.1. 根据参与主体的特点选择参与的途径 | 第47页 |
5.5.2. 不断创新公众参与评价的方式方法 | 第47-48页 |
5.6. 充分运用公众评议的结果及时反馈和办理公众诉求 | 第48-49页 |
5.6.1. 建立健全评价结果展示机制 | 第48页 |
5.6.2. 建立健全评价后续奖惩机制 | 第48页 |
5.6.3. 建立健全公众反馈问题回应机制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