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2 影响缸孔变形的主要因素 | 第15-16页 |
1.3 关于缸孔变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机械载荷作用下缸套变形仿真研究 | 第21-4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2.2.1 平衡方程 | 第22页 |
2.2.2 几何方程 | 第22页 |
2.2.3 物理方程 | 第22-23页 |
2.2.4 力的边界条件 | 第23页 |
2.2.5 几何边界条件 | 第23页 |
2.2.6 弹性体的应变能和余能 | 第23-24页 |
2.3 有限元模型搭建 | 第24-28页 |
2.3.1 几何模型和网格模型 | 第24-25页 |
2.3.2 模型的材料属性 | 第25页 |
2.3.3 仿真边界条件 | 第25-28页 |
2.4 预紧状态下的柴油机缸套变形分析 | 第28-33页 |
2.4.1 预紧状态下缸套变形 | 第28-29页 |
2.4.2 缸套的径向变形分析 | 第29-31页 |
2.4.3 缸套的轴向变形分析 | 第31-33页 |
2.5 柴油机运转状态下机械载荷对于缸套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33-48页 |
2.5.1 四缸分别爆发时各个缸套的总体变形分析 | 第33-34页 |
2.5.2 四缸分别爆发时各个缸套的径向变形分析 | 第34-42页 |
2.5.3 四缸分别爆发时各个缸套的轴线变形分析 | 第42-48页 |
2.6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热负荷影响下的缸套变形仿真研究 | 第49-69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流固耦合共轭传热的基本理论 | 第50-52页 |
3.2.1 连续性方程 | 第50页 |
3.2.2 运动方程 | 第50页 |
3.2.3 能量方程 | 第50-51页 |
3.2.4 标准k-ε方程 | 第51-52页 |
3.2.5 流固耦合面的换热问题 | 第52页 |
3.3 共轭传热边界条件测试与分析 | 第52-55页 |
3.3.1 缸盖温度测试 | 第52-54页 |
3.3.2 缸套温度测试 | 第54-55页 |
3.3.3 冷却系统测试 | 第55页 |
3.4 热负荷分析边界条件的数学模型 | 第55-57页 |
3.4.1 燃烧室火力面换热计算模型 | 第55-56页 |
3.4.2 柴油机缸套内壁面换热计算模型 | 第56-57页 |
3.4.3 柴油机缸体外表面与空气的对流换热模型 | 第57页 |
3.5 传热边界条件的计算和施加 | 第57-59页 |
3.5.1 燃烧室火力面的传热计算 | 第57-58页 |
3.5.2 柴油机缸套内壁面的传热计算 | 第58-59页 |
3.5.3 柴油机进排气道传热边界条件计算 | 第59页 |
3.5.4 柴油机整机外表面的换热计算 | 第59页 |
3.5.5 冷却水进出口边界条件 | 第59页 |
3.6 共轭传热仿真计算模型的搭建 | 第59-62页 |
3.6.1 几何建模过程 | 第59-60页 |
3.6.2 有限元网格建立 | 第60页 |
3.6.3 材料属性 | 第60-61页 |
3.6.4 仿真结果验证 | 第61-62页 |
3.7 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3.7.1 冷却水套的流场分析 | 第62-63页 |
3.7.2 整机温度场分析 | 第63-64页 |
3.7.3 热负荷作用下缸套总体变形分析 | 第64页 |
3.7.4 热负荷作用下的缸套变形径向分析 | 第64-66页 |
3.7.5 热负荷作用下的缸套变形轴向分析 | 第66-68页 |
3.8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多场耦合作用下的缸套变形仿真研究 | 第69-87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计算方案 | 第69页 |
4.3 边界条件 | 第69-71页 |
4.3.1 机械载荷边界条件 | 第69-70页 |
4.3.2 传热边界条件 | 第70-71页 |
4.4 缸套变形结果分析 | 第71-83页 |
4.4.1 四缸分别爆发时各缸套总体变形分析 | 第71-72页 |
4.4.2 四缸分别爆发时各缸套径向变形分析 | 第72-79页 |
4.4.3 四缸分别爆发时各缸套轴向变形分析 | 第79-83页 |
4.5 耦合场下各种载荷对于缸套变形的影响 | 第83-85页 |
4.6 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87-88页 |
5.2 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95页 |
附录1 发表论文 | 第95页 |
附录2 参与项目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