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与相关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创新点第9-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现状第13-16页
        1.2.2 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第16-2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物理模型设计与制作第22-37页
    2.1 物理模型的相似性探讨第22-24页
    2.2 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设计与制作第24-30页
        2.2.1 缝洞组合模式分类第24-26页
        2.2.2 主要参数设计第26-27页
        2.2.3 模型设计与制作第27-30页
    2.3 三维立体可视化物理模型设计与制作第30-33页
    2.4 三维立体耐压物理模型设计与制作第33-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缝洞型油藏水驱后补充地层能量和提高采收率方式研究第37-73页
    3.1 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类型第37-55页
        3.1.1 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类型第37-48页
        3.1.2 三维立体可视化物理模型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类型第48-55页
    3.2 水驱后不同驱替方式对剩余油的启动及相关机理第55-72页
        3.2.1 转注水驱启动剩余油效果第55-58页
        3.2.2 聚合物驱启动剩余油效果第58-59页
        3.2.3 表面活性剂驱启动剩余油效果第59-61页
        3.2.4 弱凝胶驱启动剩余油效果第61-62页
        3.2.5 N_2驱启动剩余油效果第62-64页
        3.2.6 CO_2驱启动剩余油效果第64-67页
        3.2.7 复合气驱启动剩余油效果第67-71页
        3.2.8 不同方式启动剩余油机理对比第71-72页
    3.3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4章 缝洞型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第73-140页
    4.1 三维立体耐压物理模型注水补充能量方式优选第73-77页
        4.1.1 实验步骤与方案第73页
        4.1.2 不同注水方式效果分析第73-77页
    4.2 三维立体耐压物理模型注N_2提高采收率研究第77-98页
        4.2.1 N_2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第77-81页
        4.2.2 实验方案第81-82页
        4.2.3 生产动态分析第82-95页
        4.2.4 压力对N_2驱油效果的影响第95-97页
        4.2.5 典型井产水特征分析第97-98页
    4.3 三维立体耐压物理模型注CO_2提高采收率研究第98-118页
        4.3.1 CO_2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第98-101页
        4.3.2 实验方案第101-102页
        4.3.3 生产动态分析第102-115页
        4.3.4 压力对CO_2驱油效果的影响第115-117页
        4.3.5 典型井产水特征分析第117-118页
    4.4 三维立体耐压物理模型注复合气提高采收率研究第118-138页
        4.4.1 复合气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第118-120页
        4.4.2 实验方案第120页
        4.4.3 生产动态分析第120-134页
        4.4.4 压力对复合气驱油效果的影响第134-136页
        4.4.5 典型井产水特征分析第136-138页
    4.5 本章小结第138-140页
第5章 结论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50-15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半色调全息水印防伪方法及应用
下一篇:稀土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