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煤田潘谢矿区构造控水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1 矿井构造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构造控水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8-24页 | 
|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第18页 |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8-21页 | 
| 2.2.1 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 2.2.2 构造特征 | 第19-21页 | 
|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 第21-24页 | 
| 3 潘谢矿区构造发育规律 | 第24-48页 | 
| 3.1 潘谢矿区生产矿井构造发育特征 | 第24-41页 | 
| 3.1.1 潘集各矿构造发育特征 | 第24-32页 | 
| 3.1.2 丁集、朱集东矿构造发育特征 | 第32-35页 | 
| 3.1.3 顾桥、顾北矿构造发育规律 | 第35-38页 | 
| 3.1.4 张集谢桥矿构造发育特征 | 第38-41页 | 
| 3.2 潘集外围勘查区构造发育特征 | 第41-43页 | 
| 3.3 潘谢矿区构造演化特征 | 第43-48页 | 
| 4 潘谢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 第48-62页 | 
| 4.1 潘谢矿区含水层特征 | 第48-57页 | 
| 4.1.1 松散层含水层 | 第48-49页 | 
| 4.1.2 二叠系煤系砂岩含水层 | 第49-52页 | 
| 4.1.3 太原组含水层 | 第52-55页 | 
| 4.1.4 奥陶系灰岩含水层 | 第55-56页 | 
| 4.1.5 寒武系灰岩含水层 | 第56-57页 | 
| 4.2 潘谢矿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57-62页 | 
| 4.2.1 新生界松散层孔隙水 | 第57-58页 | 
| 4.2.2 煤系砂岩水 | 第58页 | 
| 4.2.3 太原组灰岩水 | 第58-61页 | 
| 4.2.4 奥陶系灰岩水 | 第61-62页 | 
| 5 构造对矿区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 第62-72页 | 
| 5.1 构造对含水层形成的控制作用 | 第62-65页 | 
| 5.1.1 构造对灰岩岩溶水形成的控制 | 第62-64页 | 
| 5.1.2 构造对煤系砂岩水形成的控制 | 第64页 | 
| 5.1.3 构造对松散层含水层形成的控制 | 第64-65页 | 
| 5.2 构造对矿区水文地质单元边界的控制 | 第65-66页 | 
| 5.3 潘谢矿区构造控水特征 | 第66-69页 | 
| 5.3.1 潘集各矿井构造控水特征 | 第66-67页 | 
| 5.3.2 丁集、朱集东矿构造控水特征 | 第67-68页 | 
| 5.3.3 顾桥、顾北矿构造控水特征 | 第68页 | 
| 5.3.4 张集、谢桥矿构造控水特征 | 第68-69页 | 
| 5.4 潘谢矿区构造控水性分析 | 第69-72页 | 
| 5.4.1 褶皱控水性分析 | 第69页 | 
| 5.4.2 断层控水性分析 | 第69-72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