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一、案例 | 第13-14页 |
(一)基本案情 | 第13页 |
(二)审理的过程和结果 | 第13-14页 |
二、分析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抵销抗辩既判力类型化建构之前提性问题 | 第15-29页 |
一、诉讼上抵销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 第15-17页 |
二、我国诉讼上的抵销模式之选择 | 第17-28页 |
(一)我国处理诉讼上抵销的司法困惑 | 第17-18页 |
(二)两大法系诉讼上抵销模式之比较分析 | 第18-19页 |
(三)我国诉讼上的抵销宜采用抵销抗辩模式 | 第19-28页 |
三、抵销抗辩的概念及类型 | 第28-29页 |
(一)抵销抗辩的概念以及提出 | 第28页 |
(二)抵销抗辩的类型 | 第28-29页 |
第三部分 抵销抗辩既判力类型化之理论基础 | 第29-37页 |
一、只限于判决主文不及判决理由的既判力传统理论 | 第29-33页 |
(一)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概念 | 第29-30页 |
(二)既判力只限于判决主文不及判决理由的原因 | 第30-33页 |
二、抵销抗辩产生既判力之原因考察——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例外 | 第33-37页 |
(一)赋予抵销抗辩既判力的现实必要性 | 第33-34页 |
(二)抵销抗辩与其他一般类型的抗辩的区别 | 第34-37页 |
第四部分 抵销抗辩既判力类型化之要素分析 | 第37-43页 |
一、抵销抗辩既判力类型化要素之一——抵销抗辩是否经过法院的实质性审理 | 第37-40页 |
(一)法院因当事人主张的债权不适用抵销而驳回抵销抗辩 | 第37-39页 |
(二)法院因当事人主张抵销的意思表示不发生法律上的效力而驳回抵销抗辩 | 第39页 |
(三)因当事人提出抵销抗辩的时间过分迟延,法院驳回抵销抗辩 | 第39-40页 |
二、抵销抗辩既判力类型化要素之二——发生抵销的额度决定抵销抗辩产生既判力的范围 | 第40-41页 |
三、抵销抗辩既判力类型化要素之三——法院审理诉求债权与反对债权的顺序 | 第41-43页 |
第五部分 抵销抗辩既判力类型化之具体路径 | 第43-55页 |
一、以抵销抗辩在诉讼中的具体情形为视角对抵销抗辩既判力进行类型化 | 第43-50页 |
(一)类型一:抵销抗辩不产生既判力 | 第43-45页 |
(二)类型二:反对债权经法院的实体审理后,法院排斥抵销抗辩,认可原告诉讼请求时,抵销抗辩之既判力 | 第45-47页 |
(三)类型三:法院承认抵销抗辩,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时抵销抗辩之既判力 | 第47-50页 |
二、以数额为视角对抵销抗辩既判力进行类型化 | 第50-53页 |
(一)类型一:反对债权的额度小于或者等于诉求债权的额度 | 第50页 |
(二)类型二:反对债权的额度大于诉求债权的额度 | 第50-53页 |
三、构建我国抵销抗辩既判力类型化的程序保障制度 | 第53-55页 |
(一)承认在诉讼中采取抵销抗辩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 第53页 |
(二)明确规定抵销抗辩产生既判力是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例外 | 第53页 |
(三)规定抵销抗辩产生既判力的要件 | 第53-54页 |
(四)对抵销抗辩产生既判力的范围进行类型化规定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