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应然之理:诉讼费用负担问题的理论框架 | 第15-28页 |
2.1 诉讼费用负担的功能 | 第15-16页 |
2.2 诉讼费用负担的范围 | 第16-22页 |
2.3 诉讼费用负担范围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2.4 诉讼费用负担的基本原则 | 第24-28页 |
2.4.1 当事人有限负担原则 | 第24-25页 |
2.4.2 败诉方负担原则 | 第25-26页 |
2.4.3 违法程度与惩罚相适应性原则 | 第26-28页 |
第3章 现实之惑:我国诉讼费用负担问题的现实困境 | 第28-35页 |
3.1 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负担过重,私人成本无从转嫁 | 第28-30页 |
3.2 负担规则的适用不统一 | 第30-32页 |
3.3 负担结果的个案不合理 | 第32-33页 |
3.4 负担决定缺乏有效监督 | 第33-35页 |
第4章 缘由之思:制度缺陷与外部原因 | 第35-44页 |
4.1 制度缺陷 | 第35-38页 |
4.1.1 诉讼费用负担范围有限 | 第35-37页 |
4.1.2 诉讼费用负担规则粗糙 | 第37-38页 |
4.1.3 诉讼费用负担救济缺位 | 第38页 |
4.2 外部原因 | 第38-44页 |
4.2.1 不同利益主体诉讼理念与价值取向的差异 | 第38-41页 |
4.2.2 相关周边制度发展畸形导致供给不足 | 第41-44页 |
第5章 改革之路:我国诉讼费用负担问题的完善路径 | 第44-60页 |
5.1 诉讼费用负担范围的有限扩张 | 第44-52页 |
5.1.1 适当调整裁判费用 | 第44-47页 |
5.1.2 有条件的吸收当事人费用 | 第47-52页 |
5.2 诉讼费用负担规则的合理设定 | 第52-55页 |
5.2.1 诉讼费用负担规则的类型化 | 第52-54页 |
5.2.2 诉讼费用负担规则的例外 | 第54-55页 |
5.3 诉讼费用负担裁判的有效监督 | 第55-60页 |
5.3.1 内部监督的约束——法官裁判的心证公开 | 第56页 |
5.3.2 外部监督的制约——当事人救济的多样化 | 第56-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与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