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金属离子与其作用及危害 | 第10-11页 |
1.2 金属离子的测定方法 | 第11-12页 |
1.2.1 原子吸收光谱法 | 第11页 |
1.2.2 原子发射光谱法 | 第11页 |
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第11页 |
1.2.4 离子色谱法 | 第11-12页 |
1.2.5 电化学法 | 第12页 |
1.3 化学修饰电极概述 | 第12-13页 |
1.4 氨基酸修饰电极 | 第13-15页 |
1.4.1 氨基酸的结构及特性 | 第13-14页 |
1.4.2 聚氨基酸类修饰电极的应用 | 第14-15页 |
1.5 研究课题及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溶液配制以及修饰电极的制备和表征 | 第16-26页 |
2.1 仪器 | 第16页 |
2.2 试剂 | 第16-17页 |
2.3 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17-19页 |
2.3.1 电极的预处理 | 第17页 |
2.3.2 聚L-苏氨酸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17页 |
2.3.3 聚L-组氨酸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17-18页 |
2.3.4 聚L-谷氨酸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18-19页 |
2.4 修饰电极的表征 | 第19-26页 |
2.4.1 聚L-苏氨酸修饰电极的表征 | 第19-21页 |
2.4.2 聚L-组氨酸修饰电极的表征 | 第21-23页 |
2.4.3 聚L-谷氨酸修饰电极的表征 | 第23-26页 |
第三章 聚L-苏氨酸修饰电极方波溶出伏安法测定痕量铅 | 第26-33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3.3.1 铅离子聚L-苏氨酸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第27-28页 |
3.3.2 测定Pb~(2+)最佳条件的选择 | 第28-29页 |
3.3.3 扩散系数的测定 | 第29-30页 |
3.3.4 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 第30-31页 |
3.3.5 稳定性及干扰实验 | 第31-32页 |
3.3.6 样品分析 | 第32页 |
3.4 结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聚L-组氨酸修饰电极同时测定痕量铅和镉 | 第33-43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2页 |
4.3.1 Pb~(2+)、Cd~(2+)分别在聚L-组氨酸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第33-35页 |
4.3.2 分别测定Pb~(2+)、Cd~(2+)最佳条件 | 第35-38页 |
4.3.3 Pb~(2+)和Cd~(2+)同时在聚L-组氨酸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第38-39页 |
4.3.4 同时测定Pb~(2+)、Cd~(2+)最佳条件 | 第39-41页 |
4.3.5 精密度、稳定性和干扰分析 | 第41-42页 |
4.3.6 样品分析 | 第42页 |
4.4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聚L-谷氨酸修饰电极同时测定铅和铜 | 第43-53页 |
5.1 引言 | 第4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2页 |
5.3.1 Pb~(2+)、Cu~(2+)分别在聚L-谷氨酸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第43-45页 |
5.3.2 分别测定Pb~(2+)、Cu~(2+)最佳条件 | 第45-48页 |
5.3.3 Pb~(2+)和Cu~(2+)同时在聚L-谷氨酸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第48-49页 |
5.3.4 同时测定Pb~(2+)、Cu~(2+)最佳条件 | 第49-51页 |
5.3.5 精密度、稳定性和干扰分析 | 第51-52页 |
5.4 结论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5页 |
6.1 方法小结 | 第53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53页 |
6.3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