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6-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5-32页 |
2.1 前寒武纪基底概况 | 第25-27页 |
2.2 多期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 | 第27-30页 |
2.3 区域构造概况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分析与测试方法 | 第32-37页 |
3.1 样品处理与锆石分选 | 第32页 |
3.2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 第32页 |
3.3 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分析 | 第32-34页 |
3.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第34-35页 |
3.5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35-36页 |
3.6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第36页 |
3.7 矿物化学成分分析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浙西南古元古代S与A型花岗岩及相关岩石:对华夏基底演化及再造的启示 | 第37-79页 |
4.1 地质概况与岩石特征 | 第38-40页 |
4.2 黑云母矿物化学成分 | 第40-41页 |
4.3 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组成 | 第41-62页 |
4.4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第62-63页 |
4.5 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 | 第63-68页 |
4.6 全岩Nd同位素特征 | 第68-70页 |
4.7 讨论 | 第70-78页 |
4.8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华南新元古代碰撞拼合过程及伴随的岩浆作用 | 第79-192页 |
第一节 华夏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来自岩浆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 第91-158页 |
5.1 地质概况与岩石特征 | 第91-93页 |
5.2 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组成 | 第93-141页 |
5.3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第141-142页 |
5.4 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 | 第142-148页 |
5.5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第148-150页 |
5.6 讨论 | 第150-157页 |
5.7 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二节 新元古代扬子、华夏地块的拼合:陆-弧-陆碰撞及复杂的沟弧盆体系 | 第158-192页 |
5.8 华南新元古代地质概况 | 第158-160页 |
5.9 华南新元古代火成岩和相关岩石的时空分布 | 第160-168页 |
5.10 华南新元古代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168-180页 |
5.11 华南新元古代岩浆岩成因 | 第180-185页 |
5.12 新元古代扬子、华夏地块拼合过程和复杂的沟-弧-盆体系 | 第185-190页 |
5.13 华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 | 第190-191页 |
5.14 小结 | 第191-192页 |
第六章 早古生代壳-幔相互作用及岩石圈拆沉:花岗岩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 第192-234页 |
6.1 地质背景 | 第192-193页 |
6.2 岩相学和矿物化学 | 第193-204页 |
6.3 锆石U-Pb定年 | 第204-211页 |
6.4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第211-218页 |
6.5 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 | 第218-222页 |
6.6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第222-224页 |
6.7 讨论 | 第224-233页 |
6.8 小结 | 第233-234页 |
第七章 早中生代二长岩-正长岩-A型花岗岩组合的成因与壳-幔相互作用 | 第234-260页 |
7.1 地质概况与岩石特征 | 第236-242页 |
7.2 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组成 | 第242-243页 |
7.3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第243-247页 |
7.4 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 | 第247-251页 |
7.5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第251-253页 |
7.6 讨论 | 第253-259页 |
7.7 小结 | 第259-260页 |
第八章 从“埃达克质”到双峰式岩浆作用: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后撤的响应 | 第260-307页 |
8.1 地质概况与岩石特征 | 第264-265页 |
8.2 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组成 | 第265-291页 |
8.3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第291页 |
8.4 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 | 第291-295页 |
8.5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第295页 |
8.6 讨论 | 第295-306页 |
8.7 小结 | 第306-307页 |
第九章 主要认识 | 第307-310页 |
参考文献 | 第310-356页 |
致谢 | 第356-3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357-358页 |
附件 | 第358-3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