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一. 前言 | 第11-20页 |
1. 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群中暴发 | 第11-12页 |
2. 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持续与家禽中的H9N2禽流感病毒发生重配 | 第12-13页 |
3. 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含有哺乳动物适应性的氨基酸突变 | 第13-14页 |
4. 动物模型评估H7N9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力 | 第14页 |
5. 动物模型评估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力 | 第14-15页 |
6. H7N9禽流感病毒跨种属传播的机制研究 | 第15-18页 |
6.1 跨种属传播的必要因素 | 第15-16页 |
6.2 H7N9禽流感病毒跨种属传播的理论假设 | 第16页 |
6.3 H7N9禽流感病毒跨种属传播的实验室证据 | 第16-18页 |
7. 甲型流感病毒的聚合酶在病毒宿主适应过程中的研究 | 第18-19页 |
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20-54页 |
1. 病毒的选择和制备 | 第20-34页 |
1.1 野生型H7N9禽流感病毒 | 第20-22页 |
1.2 重组禽流感病毒 | 第22-33页 |
1.3 病毒浓缩 | 第33-34页 |
2. 动物实验 | 第34-39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2.2 小鼠致病力实验 | 第34-35页 |
2.3 雪貂传播实验 | 第35-39页 |
3. 病毒滴定 | 第39-42页 |
3.1 TCID_(50)实验 | 第39-40页 |
3.2 空斑实验 | 第40-42页 |
4. 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试验 | 第42-44页 |
4.1 血凝试验(Hemagglutination,HA) | 第42-43页 |
4.2 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AI) | 第43-44页 |
5. 病理实验 | 第44-47页 |
5.1 组织脱水 | 第44-45页 |
5.2 包埋、修片、切片和烤片 | 第45页 |
5.3 切片脱蜡 | 第45-46页 |
5.4 NP染色前处理 | 第46页 |
5.5 NP染色 | 第46-47页 |
5.6 镜下观察和结果判定 | 第47页 |
6. 生长曲线测定 | 第47-48页 |
7. 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测定 | 第48-50页 |
7.1 报告基因检测流感病毒的聚合酶活性 | 第48-49页 |
7.2 分泌型报告基因检测流感病毒的聚合酶活性 | 第49-50页 |
8. Sanger测序 | 第50-51页 |
8.1 测序PCR | 第50页 |
8.2 纯化PCR产物 | 第50-51页 |
8.3 上机测序 | 第51页 |
9. 二代测序分析 | 第51-54页 |
9.1 RNA提取 | 第51-52页 |
9.2 反转录 | 第52页 |
9.3 二代测序 | 第52-54页 |
三. 结果 | 第54-94页 |
1. 不同基因型H7N9禽流感病毒代表株致病力的差异 | 第54-63页 |
1.1 不同基因型H7N9禽流感病毒代表株感染小鼠后的体重变化曲线图 | 第54-56页 |
1.2 不同基因型H7N9禽流感病毒代表株感染小鼠后的存活曲线图 | 第56-57页 |
1.3 不同基因型H7N9禽流感病毒代表株在小鼠组织中的复制异同 | 第57-63页 |
2. 雪貂传播实验结果 | 第63-70页 |
2.1 AH01病毒在雪貂模型中的传播力比SH05病毒强 | 第63-64页 |
2.2 SH05和AH01禽流感病毒在雪貂各组织的嗜性比较 | 第64-65页 |
2.3 SH05和AH01病毒在雪貂上下呼吸道组织的病原分布图 | 第65-66页 |
2.4 SH05和AH01序列比较 | 第66-67页 |
2.5 AH01和SH05病毒经雪貂传了一代后的深度测序结果 | 第67-70页 |
3. PB2蛋白627E/K与701D/N不同氨基酸组合对H7N9禽流感病毒致病力的影响 | 第70-82页 |
3.1 627E/K与701D/N对H7N9禽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的影响 | 第70-71页 |
3.2 双突变PB2-627K+701N以及PB2-627E+701D可增加H7N9禽流感病毒在33℃条件下的复制 | 第71-72页 |
3.3 双突变PB2-627K+701N以及PB2-627E+701D可增加H7N9禽流感病毒在小鼠中的患病率和病死率 | 第72-76页 |
3.4 双突变PB2-627K+701N以及PB2-627E+701D可增加H7N9禽流感病毒在小鼠中的病死率 | 第76-78页 |
3.5 重组H7N9禽流感病毒在小鼠中的组织嗜性 | 第78-80页 |
3.6 重组H7N9禽流感病毒在小鼠肺部的病理变化 | 第80-82页 |
4. NP蛋白41I/V和210D/E氨基酸对H7N9禽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 | 第82-94页 |
4.1 G1病毒的NP基因能增加AH01病毒的聚合酶活性 | 第82-84页 |
4.2 NP蛋白上的氨基酸突变I41V和E210D可增加AH01(H7N9)禽流感病毒的聚合酶活性 | 第84-87页 |
4.3 含有NP-41V和NP-210D的病毒具有复制优势 | 第87-94页 |
四. 讨论 | 第94-98页 |
五. 结论 | 第98-99页 |
六.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七. 综述 | 第105-129页 |
综述一 | 第10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综述二 | 第11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9页 |
八. 致谢 | 第129-137页 |
九. 博士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7-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