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苗期大豆植株器官形态建模 | 第15-31页 |
2.1 虚拟植物三维建模技术 | 第15页 |
2.2 实验及数据获取 | 第15-16页 |
2.3 大豆叶片的三维重建 | 第16-26页 |
2.3.1 大豆叶片数据的预处理 | 第17-18页 |
2.3.2 大豆叶片曲面的网格化 | 第18-22页 |
2.3.3 提取大豆叶片纹理能量特征 | 第22-24页 |
2.3.4 构建大豆叶片纹理模型 | 第24-26页 |
2.4 大豆主茎的重建 | 第26-27页 |
2.4.1 大豆主茎形态特征 | 第26页 |
2.4.2 大豆主茎形态模型建立 | 第26-27页 |
2.5 大豆分枝的重建 | 第27-29页 |
2.5.1 大豆分枝形态结构模型 | 第27页 |
2.5.2 大豆分枝形态模型建立 | 第27-29页 |
2.6 大豆侧枝的重建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L系统和有限状态机模型的单株大豆可视化 | 第31-40页 |
3.1 L系统基础 | 第31-33页 |
3.2 基于L系统的三维可视化 | 第33-35页 |
3.2.1 L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33-34页 |
3.2.2 L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34-35页 |
3.2.3 L系统的并行生长及绘制 | 第35页 |
3.3 有限状态自动机模型 | 第35-37页 |
3.3.1 概念基础 | 第35-36页 |
3.3.2 多层次自动机模型 | 第36-37页 |
3.4 苗期单株大豆可视化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群体大豆植株可视化 | 第40-52页 |
4.1 真实感绘制技术 | 第40页 |
4.2 群体可视化基础 | 第40-42页 |
4.2.1 采样和几何 | 第40-41页 |
4.2.2 可视化引擎 | 第41-42页 |
4.3 实例化技术实现群体大豆可视化 | 第42-46页 |
4.3.1 概念基础 | 第42页 |
4.3.2 外部引用和实例化技术 | 第42页 |
4.3.3 L系统和实例化技术的转换 | 第42-43页 |
4.3.4 实例化实现群体大豆植株可视化 | 第43-46页 |
4.4 真实感渲染及优化 | 第46-51页 |
4.4.1 光照及地形模拟 | 第46页 |
4.4.2 天空模拟 | 第46-50页 |
4.4.3 OpenGL显示列表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大豆植株漫游系统 | 第52-58页 |
5.1 虚拟现实特点及三维漫游技术 | 第52页 |
5.1.1 虚拟现实特点 | 第52页 |
5.1.2 三维漫游技术 | 第52页 |
5.2 大豆植株农田场景漫游交互 | 第52-57页 |
5.2.1 行间十字型漫游交互 | 第53页 |
5.2.2 Hermite曲线转向控制 | 第53-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6.1 总结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